共同富裕是當今中國改革的唯一旗幟
中國改革目前進入了“十字口”,右派以改革的名義瓜分中國人民的財富,左派穩定的名義保護既得利益,還出現了所謂“廣東模式”和“重慶模式”之爭。這些都是表象,沒能說出中國改革目前特征和人民的共識。因此,改革一定是要改的,關鍵是看怎么改,是繼續的以改革的名義強取豪奪,還是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進行機會均等或偏向弱勢群體的改革。改革一定是要改的,它的旗幟必須鮮明,它的結果必須理性,它必須是廣大人民的共識即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產黨人的主觀目的。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明確提出:在未來社會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至盡管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所有人的自由支配時間還將是增加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林彪在抗大期間曾有“資本主義是少數人發財,社會主義是大家發財”的言論,毛澤東在1953年曾將“逐步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鄧小平更是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實現共同富裕”的論斷。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客觀結果。社會主義是比以往奴隸社會、土地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更加先進的文明社會,以往的三個剝削社會的社會生產的最終客觀結果是兩級分化、階級對立、貧富差距,而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客觀目的(結果)是共同富裕。這四個社會生產的結果的不同是由于它們生產的目的不同而決定。資本主義能夠維持存在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是資本生產即資本生產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唯一目的就是追逐剩余價值,而這個剩余價值除一部分被用來消費外,為了維持資本的存在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另一部分必然是用來進行擴大再生產,以至于產生更多的剩余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實質是資本生產資本。同理奴隸社會和土地社會(封建社會)一樣,為了維持本社會的存在必須維持自己社會的產出的繼續,必須實現再生產,必然形成“努力奴隸生產奴隸和土地生產土地”的社會生產模式,最終導致兩極分化。而社會主義是更高級的社會,它的社會生產形態和其他以往三個不同,是知識生產知識。社會主義社會是知識社會,它的經濟基礎是知識(智力)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知識經濟必將代替資本經濟,資本經濟以至于資本生產必將逐步瓦解逐漸由知識經濟和知識生產所代替(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是知識生產知識這一論斷是筆者在研究資本論時得出的結論,通過資本經濟瓦解及資本運行公式的創新及推理也得出這一結果)。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的一個階段,其實質還是共產主義,具有共產主義的一般特征即生產力大力發展,物資資料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大力發展是遠遠超越了資本主義的,而知識經濟就是這一體現。知識經濟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是由于它的生產者所決定的即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里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主體,他們靠創新知識來創造財富,從而實現知識就是財富的目的,最終達到知識生產知識,人人擁有知識、人人擁有財富,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高舉共同富裕這一偉大旗幟。今天,中國其實還沒有實現好社會主義,甚至在生產力水平上還沒有趕不上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共產是我們的理想,進入社會主義是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所以,改革必須舉起共同富裕的大旗!
至于怎么改,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