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龍鳳”家教的誤區
陜西省商洛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盧書民
吉祥的龍年正在,并繼續迎接著一撥又一撥的“龍鳳”驕兒嬌女的降世,不管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外爺外婆,包括家長的至親、摯友,無不歡欣愜意;孩子的任何家庭長輩成員,無不期盼著孩子將來一定會天隨人愿——“成龍”、“成鳳”!
當看到一個個“龍鳳”嬰兒從呱呱墜地的瞬間到其一步步的漫長成長過程,其家庭所有的長輩們,特別是父母所付出的點點滴滴、心血精力時,無不令人欽佩至極、五體投地!
當看到父母等長輩們從孩子降生的哪一刻,甚至還沒降生就注重對孩子的教育,買回數以無計的胎兒、嬰幼兒教育書籍和玩具時,更為他們的戰略意識和社會責任行為感到無比欣慰!
當看到孩子們在父母等長輩的精心哺養、勤懇輔導下一天天聰明伶俐、惹人喜愛時,無不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而感到自豪!
但又不能否認,相當一部分家長在精心、勤勞和愛心的操持下卻陷入“龍鳳”家教的誤區。
這個誤區就是“三錯”:
錯把“聰明”當“智慧”!錯把“聰明”當“目的”!錯把“聰明”當“龍鳳”!
不錯,誰都希望自家孩子十分“聰明”。但是,有多少家長真正理解“聰明”、“智慧”、“目的”、“龍鳳”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呢?“聰明”并不等于“智慧”,也不等于“目的”,更不等于“龍鳳”。
“聰明”,是具有對某事、某物靈活多變的想法(理念、意識等)和符合客觀實際的(形式和辯證)邏輯方法,是人們從事一切社會生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與人類智慧雖有相通之處,但不同一。
“智慧”,是人們在從事一切社會生活和實踐活動中擁有運用“聰明”給予的方法讓初始想法得以有效實現的卓越能力(這種“智慧”能力必須有禮儀和道德元素,因為,禮儀和道德水平決定生存資源)。即有對事物或問題能迅速、靈活、巧妙、正確地理解和處理,讓“聰明”升值、持續、發展,并讓實踐活動的程序、內容和最終效果達到有機統一的超群能力,并以這種能力讓“目的”在與初始想法盡可能吻合的實施過程中將各種成本減少到最佳程度。
“目的”,是人們根據自身的生存需要,借助“聰明”和“智慧”將預先醞釀的行為欲念、目標、路線、程序和結果予以有效統一的社會效能。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系和需求層次的變化、升級。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一切實踐活動過程的始終。
“龍鳳”,并非僅僅是人們傳統理解的國家棟梁之才,也不完全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聰明”人,還包括能依賴自身的“聰明”之法、“智慧”技能和與他人或組織合作的能力對社會、國家、人民、組織、家庭做出(一種或多種或五種)貢獻的一般人才、杰出人才、頂尖人才!普通人群中的佼佼者也是“龍鳳”;凡是具有別人短期內無法模仿、無法達到的獨特能力(并一定有所奉獻)的人都是“龍鳳”之才。因此,“龍鳳”根本不是某些家長誤解的那樣:兒時能背誦多少不解其意的唐詩宋詞,能計算多少機械數字,能跳多少曲不諳內涵的舞蹈,能用多少齷蹉伎倆避免“吃虧”、滿足貪婪的人……。
再具體說,“聰明”是通過學習、培養、思悟,知道了“什么”是“什么”;再進一步就是知道(而不是會應用)了“什么”是“什么”的方法,但是有沒有理想的結果有待實踐。“智慧”是不僅知道“什么”是“什么”;更知道“什么”為什么是“什么”;“什么”又在哪里;能用什么方法讓“什么”回到自己身邊,為己所用;并有能力讓“什么”再上升到新的“什么”。“想法”、“方法”、“能力”的統一就是較為完美的“目標”。“目的”是“目標”的實現。“龍鳳”是有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并能影響他人或群體奉獻才能的有用之才。
“聰明”是起步、啟蒙、啟示;“智慧”是策略、路徑、升華;“目的”是戰略、持續、歸宿,又是新“聰明”、新“智慧”、新“目的”的起點。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持續上升發展的 “人才‘食物鏈’”。“龍鳳”是憑借自身能力可以到達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的佼佼者。
如此,相信我們有些家長不再簡單的把培養孩子的“聰明”當作唯一的終極“目標”,不再以為“聰明”就是 “智慧”、“龍鳳”的化身。因為“聰明”、“智慧”都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橋梁,是到達“目的”地的“萬里長征第一、第二步”。所以,“手段”、“橋梁”、“步履”不是“龍鳳”就一目了然了。
故然,“聰明”一定要首先培養,因為有了“聰明”,才有希望擁有“智慧”而到達終極“目的”地——“龍鳳”。但是,當家長在對“龍鳳”內涵模糊時,津津樂道于孩子“聰明”程度的培養而疏忽或不愿對孩子加強“智慧”的培養和“目的”(生涯目標)的設計時,無疑會使孩子在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歷程中出現三種結局:
一是“聰明”未升值,只落得在正確的“目的”征途中事倍功半, “勞累終生得幾許,存留遺憾在人間”。
二是“聰明”無以用,只落得“月下花前蝶影變,舞廳臺上靡靡聲;一年風景三百晌,日日醉生夢死中”;“單待殘霞斜日去,混沌生死無慚顏”。
三是“聰明”為“惡”用,只落得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高墻鐵窗伴余生”,就是“算盡機關人唾棄,斷頭臺上悔恨遲”。
那么,該怎樣走出這個“龍鳳”家教的誤區呢?愚者提出以下六點供家長朋友參考。
首先, “聰明”、“智慧”同步培養。如果忽視培養“智慧”,必然總會使用一些愚蠢方法去教化孩子。例如,不顧孩子15種成功 “商數”的層次與協調性,也不管孩子身體素質的階段局限性,一味追求擁有“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數量,追求超前發展,使孩子最終成為“聰明”的肉體機器人。
其次, 必須理解“智慧”能力涵蓋的類型、內容。“智慧”能力涵蓋五大類型:創新、發現、整合、溝通、堅持;“智慧”能力涵蓋十大內容:善思、沉穩、寬容、道德、禮儀、諾愚、向上、價值、寡欲、扶弱。
再次,理智確定培養“目標”。理智,就是結合孩子成長檔案的建立(見筆者2011年8月3日博文《應及早為孩子建造成長檔案》),科學制定孩子的成長規劃,即要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龍鳳”,怎樣培養(這一點最重要)。制定孩子的培養目標不可貪大求洋、一成不變,一定要與眼下現實環境聯系,更要對未來10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前景以及就業狀況預測后,達到聯想、貫通、基本吻合的程度。不要以為孩子小,無需確定成長規劃。重要的是,一定不要在誤解或不解“龍鳳”、“聰明”含義的情況下盲目制定孩子的成長規劃,或盲目的讓孩子成長(這與寬松環境培養是兩回事)。
第四,分解、調整培養“目標”。這就要求家長做到:
一要結合孩子的年齡段,性格、情趣變化,社會情勢變遷把目標分為短期(1年左右)、中期(3年左右)、較長期(5年左右)、更長期(10年左右)、終合期(20年以后)五個培養階段;
二要按照培養“目標八要素”(內容、項目、層級、方式、環境、條件、強度、耐度)把培養目標在每個培養段給以科學分解,這樣,培養起來就較為容易、現實、可操作。
第五,家長首先要成長為“智慧”者,而不僅僅是“聰明”者。弱勢家長們要時時突破人生自生、自卑、自閉、自惰、自滅的“五自暗礁”,到達自醒、自立、自智、自為、自強、自勝的“六自境界”,強勢家長們要時時跨越人生自狂、自止、自墮、自亂、自廢的“五自泥淖”,到達自省、自知、自檢、自謙、自重、自超的“六自巔峰”。
第六,欲使子女成“龍鳳”,家長先要成“龍鳳”。
為了多構筑幾座和孩子不分年齡階段、不分文化層次、不分職業差別、不分階層類別、不分地位尊卑、不分地域環境的溝通交流橋梁,家長自己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智慧”,了解新事物,培養新理念,完善新自我!
這樣,也只有這樣長期、耐心、細心、專心、系統的努力去做,家長才能從“龍鳳”家教的誤區中躍出,再加上國家專業教育機構的配合,一定會把孩子培養成與國、與民、與組織、與家、與孩子本人有用的真“龍”、真“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