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整體減稅論”批判
首先表明,筆者不反對減稅,但減稅不能影響并且應當有利于做大稅收這塊公民的福田。也就是說,在目前中國公民所擁有的稅收這塊福還遠遠小于美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國家應當向公民負責地不斷地做大稅收這塊福田,在此前提下,可以對一些納稅人群體,一些行業,進行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減稅免稅。筆者的這個觀點是與《2008公民稅權手冊》這本書的作者們的觀點相反的。他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幾個字“整體減稅”。
《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為了闡明他們“整體減稅”的主張,講了中國2008年所面臨的困難,諸如通貨膨脹;股票市場下跌了60%以上,大批股民被套牢,損失慘重者不在少數;位于珠三角的東莞大型玩具廠商、香港合俊集團旗下兩家工廠宣告倒閉,6000多名工人一夜之間失業,集體走上討薪之路;房地產市場也發生逆轉,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已較去年下半年的最高水平下跌了15%~20%,房屋成交量最大跌幅在40%以上;由于開發商減緩了建房計劃,對建筑、機械、制造等行業的需求減少,電力、鋼鐵、煤炭等上游產業也出現產量下降。此外,中國遭受冰雪、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也經歷了火車出軌、地區騷亂、奶粉致命等重大事故的沖擊……
2008年確實是中國較為困難的一年。對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針對通貨膨脹,央行執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面對沿海地區企業的虧損和倒閉, 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等國家領導人,到沿海地區調研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面對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進入更加危險的階段,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救市”出措施。對此,《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提出疑問,這些政策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嗎?接著自我回答說:前景不容樂觀。并說“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遭遇當前的困難,是這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導致企業出口的困難;二是《勞動合同法》和最低工資法等行政法規的出臺,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三是中央銀行執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造成企業資金流動的困難。所謂的“救市”,就是從反方向減弱這些因素的影響。但進一步分析,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向進行調整,短期內可能有一定刺激作用,但無法解決經濟中的深層矛盾。”“有沒有別的辦法,避免如此糟糕的局面呢?辦法是有的,關鍵是政府愿不愿去做,或者輿論是否強大到迫使政府必須去做。那就是減稅。”并且是“整體性”減稅。降低所謂稅收占GDP的比重。
《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為了闡明他們的主張,還講了個“拉弗曲線”。這個“曲線”是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所繪。1974年的一天,這個拉弗和一些著名記者及政治家坐在華盛頓的一家餐館里。他拿來一張餐巾并在上面畫了一幅類似拋物線的圖,向在座的人說明稅率與稅收收入的關系:稅率高到一定程度,總稅收收入不僅不增長,反而開始下降。這個曲線很好,因為他在說明一個稅收增長規律。他們講完這個“拉費曲線”后,并沒有說明中國這個稅率的高度應該是多少。他們不好說。因為國家對于提高稅率一直保持著慎重的態度。中國主要稅種的稅率基本保持穩定,中國稅收的連年增長,不靠提高稅率來實現,而靠發展經濟增加和涵養稅源來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遍地誕生和成長的各種經濟實體便是證明。本來就是這個高度,這個高度沒有影響稅收的增長,當然沒有理由說現在的稅率高度已經超過了“拉弗曲線”那個高度了。不過不要緊,作者還是有辦法說明中國的稅負高了。就像他們曾經發明“明稅”“暗稅”“凈稅”這樣的概念一樣,他們又發明了“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并說“我們要注意,2008年7月以來,中國稅收增速的下降,是在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和企業利潤下滑之后發生的。雖然稅務部門一直強調近年來中國的名義稅率并未提高,但從稅收與GDP的比重變化來看,稅收的征管強度一直在提高。如果把稅收占GDP的比重看作宏觀的實際稅率,可以說,當前稅收增速的下降,是實際稅率不斷提高的結果。這時,如果不及時降低名義稅率,或采取實質性的減稅措施,很可能迎來政府稅收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局面——當然,也將伴隨著企業倒閉、個人創業意愿下降、勞動者減薪失業等經濟衰退現象的發生。從各地、各行業的反映來看,這種情況已經日益明顯。所以,減稅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作者們說的很令人害怕。不過,2007年7月以后,中國稅收并沒有零增長,也沒有負增長。中國的經濟不但沒有倒退,還在總量上超過了日本。為什么?因為在稅率基本穩定不變的情況下,稅率它就是個不變因素,可變因素是經濟的發展形勢,稅務部門是否加強稅收征管等。稅收固定性的基本體現之一,就是稅率的基本穩定。打稅率的主意,需要慎而又慎。
其實,以上都是2008年的陳年舊事了。筆者寫這本《<2008公民稅權手冊>批判》這本書時,已經是2010年10月了。2008年的困難,有的已經的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而新的困難也在誕生和滋長。不過,所謂降低稅率,以達到稅收占GDP的比重的觀點還在。實現整體減稅、減少稅收總量、做小稅收這塊公民的福田的觀點還在。這些觀點必須進行批判。
一、 中國為什么不能整體減稅
筆者已在本章開頭亮明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反對整體減稅,在整體稅收不減(應盡最大的可能追求稅收總量增長)的前提下,實行有意義的減免。中國為什么不整體減稅呢?并不是筆者硬要惡意地主張,而是以下因素在起著作用。
一是對比地看,目前中國人所擁有的稅收這塊福田遠遠小于美、日及西方發達國家。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我們把目光打量到中國的近代歷史,就能看得分分明明。那時候,為什么列強能肆無忌憚入侵中國,瓜分中國,在中國的土塊上撒野?就是因為咱這塊福田遠遠小于人家。如果中國人有一塊足夠大的福田,中國近代史一定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歷史進入當代,中國人聽到的新聞是什么呢?聽到的是中國駐南聯盟的大使館被人家爆炸,聽到的是人家要你提高人民幣的匯率,要把航空母艦開到中國的近海軍演,聽到的是中國漁船被無理扣押,人家要審判你的船長……為什么這些新聞會接踵而來?從稅收的角度看,還不就是因為中國人所擁有的稅收這塊福田歷來就比人家小嗎?稅收這塊福田小就意味著整個國家是虛弱的。“整體減稅”的結果,必然使全體公民所擁有的稅收這塊福田小而又小,是弱國弱民之計,斷然不能從之。
二是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要有稅收這塊福田作保證。
《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看待稅收的目光極其狹窄,片面、粗糙,他們并沒有弄明稅收在整個經濟中的作用,一增稅,他們就說增加了公民的負擔,減少了老板們的利潤,增加了物價,擠了工人的增資空間,減損了公民的福利等等。至于稅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是一句也不談的。他們看不到國家積累資金以后,就能加大公共投入。國家的一項大型經濟投資,拉動了多少行業的發展?一項大型公益工程建成(如鐵路、高速公路)為企業擴大銷售,減少成本和費用,進而增加利潤提供了多少空間。企業的利潤擴大,又為工人增加工資提供了多少空間等等,所有這些,他們如果不是故意閉而不談,就是有目如盲。
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人,其經濟狀況的好壞,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什么單單向稅收潑臟水?
河南鄭州市,一名中年婦女在一家食品商店偷肉被抓。隨后,她以頭撞墻,說兒子正上高中,如果讓兒子看見了,自己就沒法活了。在審訊中,她還說,因為供養兒子上學的花費很大,家里已經兩個月沒吃過肉,偷肉是為了讓兒子吃得好一點。這件事發生了,《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就說,這是稅收惹的禍,國家稅收征收得太多了,物價太貴了,這位婦女的生活水準下降了,所以她才偷肉去了。價值規律告訴人們,商品的價格是與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供大于求時,價格小,供小于求時,價格高。稅收在其中的作用,那是微乎其微的。那位婦女偷肉的原因硬要從稅收上找原因的話,那就是中國人有擁有的稅收這塊福田太小了,如果足夠大的話,他的孩子上學是可以一路免費的,那時候,那婦女可能就不去偷肉去了吧?
沿海地區一些企業虧損和倒閉,《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也單單把原因找到了稅的頭上。說什么國家向他們收稅收的太多了。而實際情況是什么呢?近年來,為實現以沿海經濟的繁榮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國策,國家相繼批準了多個促進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有資料表明,圍繞這些發展規劃,各省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天津濱海新區
“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除卻其沿海優勢外,也是中國繼20世紀80年代開發深圳、90年代開發浦東之后,又一個區域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其區域性主要稅收優惠政策如下:
“1、對天津濱海新區所轄規定范圍內、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2、天津濱海新區內企業的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現行規定折舊年限的基礎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縮短折舊年限。
“3、天津濱海新區企業受讓或投資的無形資產,可在現行規定攤銷年限的基礎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縮短攤銷年限。
“4、設立天津濱海新區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主要稅收政策為:比照執行上海洋山保稅區的稅收政策,主要對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其區域性主要稅收優惠政策如下:
“1、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企業,廣西除給予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外,從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再給予免征屬于地方40%部分的企業所得稅照顧。
“2、在北部灣經濟區內的企業,經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機構批準為高新技術企業后,在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基礎上,從2008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再給予免征屬于地方40%部分的企業所得稅照顧。凡符合條件的北部灣經濟區內的軟件企業及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在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減半征收的基礎上,從2008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再給予免征屬于地方40%部分的企業所得稅照顧。
“3、從2008年1月1日起,在北部灣經濟區內新辦的石油化工、林漿紙、冶金、電子信息工業企業,從其石油化工、林漿紙、冶金、電子信息項目建成并投入運營后所得的第一筆收入起,第一年免征屬于地方40%分享部分的企業所得稅,隨后四年減半征收屬于地方40%分享部分的企業所得稅。其從事其他經營業務項目的所得,不得享受減免屬于地方40%分享部分的企業所得稅。
“4、對北部灣經濟區內石油化工、林漿紙、冶金、輕工食品、高新技術、海洋等工業企業,以及物流業、金融業、信息服務業、會展業、旅游業、文化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育、衛生等服務企業,從2008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給予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自用房產的房產稅或城市房地產稅。
“5、對北部灣經濟區內經批準開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廢棄土地,從使用的月份起,給予5年免征5年減半征收城鎮土地使用稅。
“(三)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范圍涵蓋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托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城市所形成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于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其區域性主要稅收優惠政策如下:
“1、《關于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海上直航業務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7〕91號),明確海峽兩岸船運公司從事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海上直航業務在大陸取得的運輸收入免征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這一政策惠及廈門、泉州、福州、寧德、漳州等地100多家涉臺企業的海上直航業務。
“2、《關于海峽兩岸海上直航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4號),明確自2008年12月15日起,對取得交通運輸部頒發的臺灣海峽兩岸間水路運輸許可證,且公司登記地址在臺灣的航運公司,從事海峽兩岸海上直航業務在大陸取得的運輸收入和所得,分別免征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
“3、2006年,海關總署就出臺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意見:支持龍巖市、三明市等福建原中央蘇區參照國家中西部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對外開放。福州、廈門海關還提出適合福建省原中央蘇區的優勢產業目錄,并向國務院提出在三明市、龍巖市等原中央蘇區實行類似中西部開發稅收優惠的專項扶持政策的申請。《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第九項明確,國家“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時,福建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政策,福建原中央蘇區縣市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投資這些地區有望參照享受我國中西部包括稅收在內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4、在全省推行出口企業申報退稅免予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辦法,及時辦理來往兩岸航線航運公司的所得稅退稅工作。
“(四)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指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城市所轄的行政區域,陸域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920公里,海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18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949億元。其區域性主要稅收優惠政策如下:
“1、以2005年為基數,五個重點區域上繳省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省財政給予70%的增量返還,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持主導產業建設。
“2、在五個重點區域內興辦的企業,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可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
“3、在五個重點區域內新辦的內資高新技術企業,自獲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稅兩年。
“4、在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區域內設立“飛地”,并實施政策優惠。錦州市和葫蘆島市可分別為朝陽市、阜新市在區域內確定若干平方公里的區域(“飛地”),在“飛地”內設立的企業,除享受第一條優惠政策外,增量返還增至100%,由兩市(“飛地”提供市和使用市)按各50%的比例分留。”
實際上,國家為沿海地區傾斜稅收優惠政策,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沿海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國家相繼在那里開劈辦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等不同于內地的經濟區域,同時向這些經濟區域傾斜了相應的經濟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因而沿海一些企業虧損或倒閉就不能單單從稅收上找原因,就不能瞎喊,是稅收過高使這些企業步入了困境,因為沒有享受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地區的企業好好的。
企業老板為工人增加工資與稅收本來沒有直接關系,一個企業在享受了稅收優惠政策后,把稅收優惠而增加的利潤花到何處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就要掏腰包給工人增加工資,《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卻說,增加稅收壓縮了企業為工人增加工資的空間。作者們看上去很愛那些工廠里做工的工人,很像是在為工人說話,而當國家出臺了《勞動合同法》和和最低工資法等行政法規的時候,他們又說,“《勞動合同法》有關企業用工的一些規定,以及最低工資法的強制實施,增加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而言有拔苗助長的嫌疑。”
《2008公民稅權手冊》作者們的上述觀點,表明他們用一個視線范圍極小的目光在打量稅收,或者說面對稅收這頭大象,他們就是那些摸象的盲人,稅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和保證作用根本看不見。對于他們的“整體減稅”建議,人們一定要保持警惕。
二、中國沒有“整體減稅”的空間
中國不能“整體減稅”的最大原因,是因為目前沒有“整體減稅”的空間。
(一)中國面臨的“核環境”沒有減稅的空間
自從美國人在日本國投擲了“核彈”,世界各國的國防就陷入了嚴峻的“核環境”。 有報道稱,(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李宣良、王經國) (2010年)5月3日,美國在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開幕之際,第一次公開了自己的核武器庫存規模。美國國防部發表聲明說,截至2009年9月30日,美國核武庫共有5113枚核彈頭。此外,美國國防部官員還特別強調,希望中國也能公開相關情況。美國具有“先發制人”的核威懾戰略,自報核家底本身就是一種核威懾。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說,冷戰期間,美俄兩國的核武庫占世界核總量的95%,削減后仍占90%,削減前后的差別只是把世界摧毀幾十遍或者是摧毀十幾遍的差別,不要說他們現在達成的高限1550枚幾乎是世界有核國家核彈數量的總和,就是再削減一半也能把世界摧毀個底朝天,對人類來說,被摧毀一遍和被摧毀十遍后果是一樣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所面臨的國防的“核環境”是多么嚴峻。面對這樣的“核環境”,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出于既要盡量減少人民負擔,又要擁有一定“核”保護能力的來考慮,來安排自己的“核”力量。申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后發制人”的方式來保衛國土安全。很顯然,面對嚴峻的“核環境”,中國把自己的核力量壓到了最低。如果硬要從國防這一塊找到減稅空間的話,那就只有讓中國的國防力量回落到“飛機大炮時代”、“小米加步槍時代”、“大刀長矛時代”。而這是很危險的。由此可見,中國面臨的“核環境”使我們沒有減稅的空間。
(二)中國的社會治安環境沒有減稅的空間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中國當前的社會治安環境都有親身感受,我們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轉型期,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凸顯。搶劫、盜竊、殺人,強奸,故意傷害、黃、賭、毒,走私、販賣婦女兒童等各種犯罪活動頻發,犯罪手段智能化、技術化,犯罪案件呈現出多發,破安難度大的特點。面對于此,國家必須保持一定的治安力量,加強警力,加大社會治安環境治理的投入。如果想從這一塊找到減稅空間的話,那是很困難的。顯然我們是不能為了減稅打“社會治安環境”這一塊主意的。
(三)分裂勢力的猖獗,使得中國在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上沒有減稅空間
筆者在《“稅收減損社會福利論”批判》一章中提到,國內外分裂勢力 “日日夜夜都在做著分裂我中華的美夢,時時刻刻都在做著分裂我中華的美夢。”近年來,一些分裂分子的猖狂活動,全國人民可是有目共睹的。面對分裂勢力的猖獗,國家必須進行這方面的投入。至于從這一塊尋找減稅空間,那是很難的。
(四)反人民政權勢力的存在,使得國家在維護政權方面沒有減稅空間
中國反人民政權勢力的存在是一個事實,近年這些反政權勢力的活動看去雖然成不了氣候,但也不能等閑視之。對于這些反對人民政權勢力,國家必須時時保持警惕,時時對他們的反政權活動保持打擊的勢頭。因此,國家在維護政權方面同樣沒有減稅的空間。
(五)自然災害的存在,使得國家在防災救災方面沒有減稅空間
人類還遠遠沒有消滅自然災害,近年在我國發生的長江決堤、南方雪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型自然災害表明,中國的自然災害還很多。面對自然災害,國家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從這方面尋找減稅的空間,顯然是不行的。
(六)中國工商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林、枚、漁、等行業沒有減稅空間
工商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林、枚、漁等行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性行業,這些行業興,國家經濟興,這些行業衰,國家經濟衰,國家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證對這些行業的資金支持,如果減少對這些行業資金支持的話,必然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嚴重后果。因此,為了所謂“減稅”,打這方面的主意,是不可取的。
(七)中國的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沒有減稅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來,中國的教育、醫療衛生事業雖然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比起西方發達國家,比起美國、日本的教育。仍然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國發展的需要。中國的教育、醫療衛生事業非但沒有減稅的空間,反而具有加大投入的要求。否則,它就擔負不起中國發展的重任。
(八)中國的福利事業沒有減稅空間
中國公民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交通、文娛、體育等等方面的待遇,比起西方發達國家、比起美國和日本,仍然很低。中國的福利投入,與教育事業的投入一樣,非但沒有減稅的空間,反而具有加大投入的要求。
(九)中國的發展目標沒有減稅空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人立志要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為一流國家,而非二流、三流國家。中國人這個發展目標的需求沒有減稅空間。如果硬要從這上面尋找減稅空間的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把中國的發展目標降格,由建設一流國家,降低為建一個二流國家、三流國家,甚至末流國家。這難道是《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樂于看到的嗎?當然不是,肯定不是,作者們斷然不會傻到從中國的發展目標上尋找減稅空間的。
話說到這里,《2008公民稅權手冊》的作者們可能會問:這也不能,那也不能,難道中國就沒有減稅的空間了嗎?有是有的,但形不成整體減稅那樣大的空間。
就筆者的笨眼光來看,中國的減稅空間約有三個:
一是從國家的決策上和行為上尋找減稅的空間。
筆者曾在《第五章 ‘稅收減損社會福利論’批判》這一章中說過,“國家作為公民公益事業的承擔者,經營者,公民要求其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公益成果。也就是說,國家決策和行為應當是最優的。如果不是最優,而是良好、及格、或較差、最差等,相對最優來說,就造成了公民社會福利的減損。”從這句話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片尋找減稅空間的天地,那就是國家在決策和行為時,要千方百計地避免良好、及格、較差或最差決策給公民福利造成的減損,尋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公益成果”的最優決策方案,盡量為減稅爭取最大空間。現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之。身份證是中國公民最熟悉的一種證件,舊的身份證件在其正面將“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居住地址、公民身份證號碼、簽發機關、有效期限”等信息全部在正面反映,而新的身份證其正面卻只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居住地址、公民身份證號碼”的信息,而“簽發機關、有效期限”的信息卻在其背面反映。一個人從生到死,會經常使用到身份證的,許多的時候,他得把身份證復印幾份,交給一些單位、機關、或企業。復印舊身份證只有一張A4紙就搞定,復印新身份征則得兩張。就是說,復印一次新身份證,比復印一次舊身份證浪費了一張A4紙。A4紙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木材。木材來源于森林。如果要算一下帳的話,就得這樣算:全國人一年復印多少次身份證,浪費多少A4紙?多少A4紙相當于一平方米大的森林?全國一年浪費多少森林?兩年浪費多少森林?10年浪費多少森林……公民得投多少資恢復一平米森林?如此一算,復印新身份證浪費公民的稅款肯定是巨大的。由此我們就對比出了結果,即舊身份證的設計優于新身份證,如果國家重新使用舊身份證的設計,就能為減稅提供很大的空間。此一例子證明,如果國家的決策和行為最優,是能為減稅提供巨大空間的。具體有多大?這是無法估算的。因為它與決策者和行為者的智慧、能力有關。但即使達到最大,也不可能形成“整體”減稅空間的。
二是從反腐上尋找減稅的空間
筆者曾說,稅收是公民的福田,在這塊福田上,有兩只老鼠,一只是貪官,一只是偷稅者。在中國,一個個腐敗官員的落馬證明,中國的國家人員隊伍中,存在著令人可憎的腐敗貪官。這些人的貪婪行為,直接造成了稅收這塊公民的福田和減損。因而,反腐敗也能為減稅尋找到很大一塊減稅空間。不過,即使把所有貪官打盡,同樣也不可能形成“整體”減稅那樣的空間。
三是從打擊偷稅上尋找減稅的空間
偷稅者也是稅收這塊公民福田上的老老鼠。打擊偷稅,以此為減稅尋找空間,與從反腐上尋找減稅的空間同理。這一塊減稅空間可能很大,但同樣不可能形成“整體”減稅那樣的空間。
以上是筆者反對從“整體”上減稅的理由。最后筆者再表明一下自己的觀點,筆者反對的是“整體減稅”,局部的,有意義的減稅,筆者不僅不反對,而是積極提倡的。“整體增稅,局部減稅”應該成為國家在制定稅收決策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