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關系合理架構HspDbp
附帶說明
錫 書(王習軍)
一、簡單解釋
1、人類對于人類社會關系的認識必須從孤立認識、相持(對立、并存、統一)認識進入循還進步認識。
2、人類的自制性是判定人類社會合理的質點,離開自制質點的合理就進入了動物的合理。在人類社會中支持動物合理的只能是動物,不能是人類。人類只能向外支持自然合理;人類如果作為資源,只能存在于自然合理范疇。拋棄質點,就會走入虛無。
3、人類的進步取決于人類的自律性,不取決于動物的生理刺激;同情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人類的同情程度就是人類的進步程度;信息文化與勞動交融形成對人類同情基因的反哺。
4、人類包含于動物之中,人性不包含于動物本能之中。
5、物質體態(事物)的存在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基本原因、支持要件、主導因素。支持要件包括三個顯像循還連接的正常閉合的單位環節;主導因素本質上存在于自然和社會實現之內;上界存在的主導因素是下界主導因素的前提;物質體態(事物)的性質發展分界、級、層連續遞進。
6、公理(法則)、自然關系、社會實際三者普遍聯系,密不可分。
7、自然聯系逐步合理:一致——合理——(社會)法則合理——(生產關系)制度合法。
8、合理、合律、合軸本質上不是并列關系。
9、物質內容獲得的合理、合法形式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內容;常規的合法形式是生產者與生產工具的高度融洽。
10、經濟生產是介于需求生產和信息生產之間的生產方式的一個常規運動環節,孤立的經濟思想和孤立的經濟生產是劣質政治。
11、權力僅僅是一種行為控制成分,不與責任和義務相稱的權力是違法的權力;把社會人當做自然資源實施控制是罪惡的開端,繼之產生的是罪惡的社會生產工具——武器和無恥的管理技術思想(剝削和欺詐)。
12、自由、民主、平等三者只有和利益形成一致才能具有明確意義;如果離開利益分配結果,三者必然都是人類社會關系的泥潭或陷阱。
二、前提要件
(一)具體稱謂和具體概念
1、具體稱謂:依據對象的個別特征或顯像性質,使用音形符號作出的特定指稱。
A、稱謂:簡約、偏頗、概括的音形符號;包括抽象稱謂和具體稱謂。
B、一般抽象稱謂:對一般抽象對象的特別指稱
C、一般具體稱謂:對一般具體對象的特定指稱
2、具體概念:對于具體事物的抽象概括。
A、內涵:具體事物的抽象凝集運動狀態,概念的內含制約狀態。包括:生發狀態內涵、常規狀態內涵、變化狀態內涵。本質屬性的總和。
B、外延:具體事物的抽象條件集合形態,概念的條件存在形態。依據事物的不同存在條件進行的完整分類。本質屬性的對象范圍。
3、概念稱謂
同一具體事物使用同一稱謂;同一概念使用同一稱謂。
A、一般概念稱謂:不加限定和補綴的概念稱謂。
B、具體概念稱謂:添加限定和補綴的概念稱謂。
C、內涵概念稱謂中的常規狀態內涵概念稱謂:一般內涵概念稱謂的下位內涵概念稱謂之一。與一般內涵概念稱謂同在,按習慣用狹義注明。與一般內涵概念稱謂具有相同的不加限定和補綴性質。
常規狀態內涵概念稱謂和一般內涵概念稱謂必須也只能使用完全相同的音形符號——同一稱謂;語境要素是同一稱謂的常規狀態概念稱謂和一般內涵概念稱謂的判別標準。
常規狀態內涵概念是不完全的一般內涵概念。
判別同一稱謂的常規狀態內涵概念稱謂和一般內涵概念稱謂的作用是:避免悖論,形成邏輯自洽。
D、追本溯源的個別科學通常也把生發狀態內涵概念稱謂和一般內涵概念稱謂使用為同一稱謂。兩者同在,具體科學的生發狀態內涵概念稱謂按習慣用狹義注明。語境要素是同一稱謂的生發狀態內涵概念稱謂和一般內涵概念稱謂的判別標準。
E、變化狀態內涵概念稱謂由一般內涵概念稱謂作定語,另類概念稱謂作主語,構成偏正詞組稱謂。
(二)自然關系
自然就是一般存在及其普遍聯系;聯系就是無條件連接和有條件關系的總和;連接就是物質體態的無條件并存;關系就是存在體態的有條件并存,是有條件的連接。
關系的本質是:信息傳遞連接的獨立雙方的統一形式。
第一、直接關系:無介質信息傳遞連接的獨立雙方的統一形式。
第二、間接關系:有介質信息傳遞連接的獨立雙方的統一形式。間接關系包括:一是介質完全傳遞的間接關系,關系雙方之間的介質把雙方的輸出信息完全完整的傳遞給對方;二是介質部分傳遞的間接關系,關系雙方之間的介質把雙方傳遞的信息部分的吸收、截留,使得對方不能完全完整的收受信息。
自然關系的要素包括:位置、順序、次向。
1、自然位置、順序、次向的內涵關系
位置:參與關系的單位單元連續線性排列的對比結果
順序:參與關系的單位單元連續線性排列的全部過程
次向:參與關系的單位單元連續線性排列的明確方向
2、自然位置、順序、次向的外延關系
A、主從關系:主元導引支配,從元隸屬依賴關系。包括定本定向連續閉合的三個單元:原元、本元、末元,本元是核心。主從關系的前提是確定本元。本元對原元、末元對本元是直接從屬關系,末元對原元是間接從屬關系。從原元到本元是一個(升級)升界過程,從本元到末元是一個(升級)升界過程。
原元、本元、末元三元符合、遵從時間從先到后或者空間從上到下的自然承接順序關系。單向繼承延伸、時空同樣表現、明確主從位置是主從關系的本質。---依據關系本身性質,可以在相鄰單元和跨越單元排列一致的先后順序。
B、循還關系:支持主從關系中原元、本元、末元獨立存在的各個單位環節之間的有序、有向、制約、推進的關系。循還關系的前提是明確支持對象。
循還關系的單位環節是:生發狀態環節、常規狀態環節、變化狀態環節。
變化狀態環節的特殊性質是下位主導單元的最新添加條件。
不受時間制約的三個單位環節(或者隱蔽變狀的雙節、分割常狀的多節)符合、遵從空間運動規定的自然連接次序關系。運動、規定次向連接是循還關系的本質。----依據關系本身性質,只能在相鄰單位之間排列先后順序,不能在跨越單位之間排列單位順序;相鄰單位之間的先后排列順序和跨越單位之間的先后排列順序是矛盾順序。
C、衍生關系:循還關系的變化狀態環節導致的本元產生下界末元的形式。循還關系各個單位的運動作用,致使本元通過變化狀態環節衍生出下界末元,本元以及支持本元的變化狀態和下界末元是衍生關系,本元主導、支配下界末元;下界末元隸屬依賴本元。
衍生關系是主從關系的延伸性質、變化狀態環節積累、自然環境新生條件三者統一的關系。
衍生關系具有明確單一的先后順序。
D、相持關系
符合、遵從時間、空間、質量、形態某個統一標準的二位和多位共存關系。
a、對立關系 :絕對關系、正對關系、反對關系
b、并存關系:現象并存關系、本質并存關系、條件并存關系
c、統一關系:背負關系、相對關系、普遍聯系
相持關系是相持對象以特殊條件、標準構成的相互連接。
特殊標準是相持關系的本質。-----依據特殊標準可以排列相持關系雙方的先后順序。
循還關系的三個單位(要件)必須同等、同價、同時一致運動,缺失或者不等價,就會減弱對支持對象的作用,直至失去作用,甚至導致循還關系轉化為對立關系;最終結果就是:循還關系破滅,單元降級、降界。正常衍生關系導致的結果是:單元升級、升界。單元級、界的升降結果是正常衍生變化和循還關系破滅的衍生變化的根本區別。
主從關系和循還關系的單位、單元之間在常規狀態下的靜態關系,是變化狀態的準備、調整過程。
主從關系、循還關系、衍生關系屬于自然聯系。
3、自然位置、順序、次向的變化關系
A、無向變化: 亂序變化 亂次變化 亂次序變化
B、有向變化
a、正向變化
正向變化包括:主從關系的原元、本元順序衍生末元變化(原元成為本元的指導次要因素)。循還關系的變化狀態正常變化;承擔衍生末元的引導。無度衍生變化(本元無度衍生末元;變化狀態無度引導衍生;非變化狀態引導衍生)。
b、反向變化
反向變化包括:亂順序變化(違背規律,形成混亂結果),逆次向變化(違背規律,形成混亂結果)。
與任何關系都不相容的關系就是虛無的關系。
(三)公理與法則
公理是公理(狹義)內容與法則形式的統一。
1、公理:本體內部以理結構的規律概括,主體成員完全公認的道理。
公理包括:一是以背景為前提,使用充分條件逆向推定的不證自明的定論公理;二是使用充分必要條件和形式邏輯簡單明確推定的定論定理;三是自然變化定理(規律)
A、絕對公理:
a、自然絕對公理(自然規律、軸線)。
b、人類絕對公理(理性、作用、條件、自由)
c、人類社會公理(意愿、公平、滿足、融洽)
B、相對公理:
a、包含部分法則的公理;法則概念脫離原公理的自成公理。
b、平行同在公理
c、主體公理中的包含公理
2、法則:公理存在的表現形式,相對公理;包括顯像聯系連接的三個正常循環自閉的單位(環節)。
A、法則(狹義):支持公理的必要條件。包括:上界法則的主導因素前提條件、夲界存在必要條件、下界衍生必要條件。
B、制度:對公理存在的限制
a、制度(狹義):圍繞法則的聯系實際的適度建制。
法則與實際的聯系結合,是法則和實際的相互制約程度。
b、規定:對于制度的明確指定指示。
c、措施:對于規定的具體操作實施。
C、方法:支持公理存在的充分條件。與實際連接的、與制度保持一致的、方式靈活的、外表形式可以暫時有限矛盾的公理體現形式。包括:維持夲界公理的充分條件、實現夲界公理的充分條件、衍生下界公理的充分條件。
公理的本質是普遍存在性;法則的本質是特殊保持性;制度的本質是實際操作性,規定的本質是明確性,措施的本質是具體性;方法的本質是靈活性。
公理、法則(狹義)和制度的聯系方式是合理和合法。
合理:就是下屬單元本質對上界單元本質的符合和法則對于公理的符合。
合法:就是法則單位對法則運動順序的符合和制度與法則的結合以及制度(狹義)通過制度對于法則的符合。
合法包括:一是法則單位本身位置次序排列合法;二是制度(狹義)單位制度對于法則的充分支持和滿足。
首先合理,繼之合法的先后順序關系是公理自在的自洽公理。
三、主要定義
1、自然規律:雙向無端無限延伸的節律軸線。
2、存在:以理結合的自然規律結構。
3、物質:具有保持、實施、傳遞能量作用的存在體態。
與精神同在的物質是狹義的物質,并且必須有特殊自然規律相伴,三者缺一不能成立。
4、精神:物質內容通過特殊自然規律在物質形式上的表現釋放。
物質內容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物質形式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
5、作用:物質的能量及效果。
6、條件:本體外部,能夠支持本體存在的單位單元的物質內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能夠引起內部變化的外部形態。
7、利益:變化的、增加的、新生的對于人類進步具有促進作用的物質內容和物質形式。
8、勞動:人類支付體力、智力的綜合過程。包括支付、管理、消耗三個環節。
9、生產:人類為了獲取明確需求實施的勞動過程。
10、生產力:人類獲取明確需求的能力。包括不使用生產工具的原始生產力、使用生產工具的基本生產力和使用生產工具并且占有、控制生產資源的社會生產力。
11、人類:能夠持續延展自律、同情本性,能夠連續三次以上反映同一事物得出進步攀升認識,能夠連續三級以上創造、提升勞動工具質量的頂級靈長動物。
人類的基本屬性:意愿支持的同情,同情主導的意愿(自尊、自信、自律)。
人類是處于向非動物方向衍生質變過程的頂級靈長動物。
2012.02.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