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國企而言,它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單元,而且是一個軍事單元;也是大多數人的最合適的安身立命的歸屬單元。
國家有難,一聲招呼,一個會議,國家意志很快就能傳遞到國民身上,抗洪救災、抗震救災、民兵訓練、動員教育、文藝演出、社會活動等等,都可以很快組織起來!舊中國為什么中國人任人欺負,就在于國民是一盤散沙,缺乏組織;私有企業為什么缺乏組織性,是因為私有老板的“唯利”性導致的,盡管也有個別老板覺悟高一些,但總體上在利益上是沖突的,私有企業很難形成一股堅強戰斗的團隊精神,因為私有企業平時的管理是階層式的官僚等級,最下層的大多數勞動者與官僚階層是難以溝通的,它秉承的是“上智下愚”的管理模式,它的文化是“大難臨時各自飛”,員工對企業缺乏歸屬感,除非老板能將自己的企業讓員工通過勞動資本的形式進行共享,否則,雙方難以形成緊密的合作,只能是雇傭關系。農村也一樣,如果是一個生產隊的集體企業,采用工業化的管理模式,也與國有企業一樣,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當鄉鎮企業發展起來后,中國的工業化生產能力就基本完善了。
我們可以明白了毛澤東治國理念的高妙之處。將全中國人民凝聚成一個個有組織的具有多項功能的生產單元,社會怎能不穩定?
國有和集體企業在經濟發展時上下可以共享成果,當企業困難時,可以通過共同減薪度過難關;這樣社會就能減少失業的壓力。
有經濟研究者認為那樣的模式不利于經濟發展。其實,只要增加市場的一些輔助功能,經濟發展是沒有問題的。
當中國把自己的國有企業通過所謂“改革”變成民營和外企后,實際上就等于將自己的社會基礎單元打散了,等于是“自毀江山”,一旦國家有難,社會崩潰,就難以有支撐力量。
所以中國的高層必須看清這一點,必須理解毛澤東治國的深謀遠慮!
一個國家一旦眼睛只盯著經濟指標,而忽視安全等因素,實際就是主次不分。早晚會將經濟發展的所謂成果毀掉。
國企作用絕不可小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