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氣吞山河,悲壯交加,令人震撼,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第一大改革,商鞅變法.第二大改革王安石變法.第三大改革,戊戌變法.
三大改革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三大改革的先鋒人物,無一得到“善終”,或遭車裂若商鞅君,或被砍頭征伐如戊戌六君子,或被解職查辦,落魄老死若王安石;
第二、三大改革的改革指向,主要對應的是特權、利益集團、舊有制度和秩序,代表的是新興的進步的統治階級之意識和愿望,主要打擊的對象是舊有的世襲的頑固的坐享其成的利益集團。如商鞅變法指向的奴隸主貴族集團,王安石變法指向的豪門貴族勢力,戊戌變法指向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專制特權階層;
第三、三大改革的主要和直接目的是國富民強,追求的是國家大政利德。而不是假公濟私,以國家和民族的名義與名器,瓜分浮財,賣國求榮,竊國富貴,抵押國家而暴富私家階層。
三大改革 對社會的發展貢獻: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打擊了豪門貴族。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
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逆歷史車輪者,一定被碾的粉身碎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