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
頑石
在中國,大凡40歲以上的人,只要說起“主席”,就一定想到是毛主席;一說起“總理”,肯定只會想起周總理。主席、總理實際上成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代稱。在我的印象里,幾千年來,似乎沒有一個官職像“主席”“總理”一樣,專指某一個特定的個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尤其在當下。
小平執掌政權后,以天下為己任,充分發揚天塌下來墊幾張凳子也要爬上去頂住的精神,親自冊封自己為二代核心,精心設計將“主席”廢了,改稱“總書記”。于小平而言,誰上誰下,都不過是舉手之勞,換個名稱簡直是小菜一碟。這一換,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不會讓人總是念叨主席,死諸葛都可以嚇走活司馬,經常讓人“主席”“主席”掛在嘴上,那可不是好玩的。再就是,小平在主持反右工作和推進大躍進的時代也曾擔任過書記處總書記的職務,雖然這兩個總書記不可同日而語,但中國人越來越不了解歷史,將來誰說得清楚呢?反正都是總書記。順便說一句,向忠發也擔任過總書記。
小平將黨的主席給廢了,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的名稱還保留著。軍委主席自己做了多年,那是不能改的。國家主席,榮譽稱號而已,實際權限比總理差了老遠(不信?您留心看看吧),而且只是一個兼職,叫的人少,不改也罷。
我一直在琢磨,“總理”這個名稱似乎也該改一改才好。一提到總理,人們總是不由主想起那個風度翩翩、才情兼具、樸素謙遜、人格高尚、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人民總理周恩來,如果再產生些相關的聯想,那反差也就太大了。既然“主席”這個名稱都改掉了,不若將“總理”也換個叫法吧。稱之為宰相、相國、丞相、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仆射、右仆射、內閣大學士(李鴻章曾擔任此職多年)均可。如果覺得這些名稱封建殘余太明顯了,不夠與時俱進,最根本的是沒有和普世價值接軌,那就稱首相再好不過,英日都是這么叫的,只可惜上邦美利堅沒有一個和我們的總理相當的稱謂,在這方面暫時不便照搬山姆爺爺的做法了。
想到“正名”,就想起《論語》中有這樣的句子:“觚(gū,古代酒器)不觚,觚哉?觚哉?”直譯出來就是:“觚不像觚,還是觚嗎?還是觚嗎?”意譯大概就是這樣的:“君不像君,臣不像臣,這是什么樣的世界???這是什么樣的世界???”忽然想起巴金說過:“黑暗兩個字怎么可以做雜志底名稱呢?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是最要緊的?!笔堑?,黑暗當然不能做雜志的名稱。這黑暗不能言傳,只可意會??!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