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踐來檢驗《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是鄧小平 1980年8月18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中國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訓,尖銳地揭露和分析了現行政治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及其產生的原因,系統精辟地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此,這篇講話成為指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它表明了我國新時期的改革事業從一開始就是將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結合在一起進行的。
然而,33多年過去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成效如何?解決了什么問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重溫這篇講話,回顧這段歷史,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
現將主要內容按原文講解如下:
這篇講話分五個部分,共14,000字。第一、五部分講的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內容;第二部分講的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和檢驗標準;第三、四部分講的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講國務院領導成員的調整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一)國務院領導成員調整的方案
鄧小平指出,根據中央決定,在即將召開的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上,要調整國務院領導成員,具體方案是:華國鋒不兼任總理,由趙紫陽接任;鄧小平、李先念、陳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不兼任副總理,由精力較強的同志擔任;同意解除陳永貴的副總理職務。
(二)國務院領導成員調整的原因
鄧小平在講話中說明了國務院領導成員調整的四條原因,并逐條進行了分析。
“一是權力不宜過分集中。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產生官僚主義。
“二是兼職、副職不宜過多。”“兼職過多,工作難以深入,特別是妨礙選拔更多更適當的同志來擔任領導工作。副職過多,效率難以提高,容易助長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三是著手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這樣做,有利于加強和改善中央的統一領導,有利于建立各級政府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工作系統,管好政府職權范圍的工作。”
“四是從長遠著想,解決好交接班的問題。”“讓比較年輕的同志走上第一線,老同志當好他們的參謀,支持他們的工作,這是保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重大戰略措施。”
(三)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鄧上平在講話中鄭重指出:“這次國務院領導成員的變動,是改善政府領導制度的第一步。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具體地說,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保證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需要,也是為了興利除弊,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劇重演的需要。
第二部分,主要講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一)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檢驗標準
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而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主要應當實現三方面的要求:(1)“經濟上,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2)“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級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打擊一切敵對力量和犯罪活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3)“組織上,迫切需要大量培養、發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要達到三項要求,即“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這三條要求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要實現的三項要求,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鄧小平進一步指出:“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就是說,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的改革,其基本要求和檢驗標準就足有利于實現經濟、政治、組織三方面的要求。
(二)選拔優秀中青年干部是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1.選拔、使用優秀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人才問題,主要是個組織路線問題。”要“從組織上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必須“自覺地更新各級黨政領導機關,逐步實現領導人員年輕化、專業化”,“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善于發現、提拔以至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秀干部。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客觀存在的迫切需要”。
2.選拔、使用優秀中青年干部必須掃除的思想障礙。當時存在三種思想障礙:第一,在選拔中青年干部的時候,可能會把一些幫派分子甚至打砸搶分子選上來。針對這種認識,鄧小平明確表示,跟隨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絕對不能提上來。已經在領導崗位上的,必須堅決撤下去。第二,有些同志認為干部還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好。針對這種認識,鄧小平說:“干部要順著臺階上,一般的意義是說,干部要有深入群眾、熟悉專業、積累經驗和經受考驗鍛煉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老守著關于臺階的舊觀念。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現行黨政干部中區、縣、地、省一類臺階,各行各業應當有不同的臺階,不同的職務和職稱。”“將來很多職務、職稱,只要考試合格,就應當錄用或授予。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第三,有些同志擔心,年輕人經驗不夠,不能勝任。針對這種思想顧慮,鄧小平指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經驗夠不夠,只是比較而言。”許多老干部“當大干部、做大事”時也很年輕,經驗也不多,即使現在,對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也沒有什么經驗。一些年輕同志經驗少是客觀條件造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放在那個位置上,他們就會逐步得到提高”。“好的中青年干部到處都有。”“我們有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只要大膽而謹慎地工作,只要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來,保證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后來居上。”
3.選拔、使用優秀中青年干部的標準。這就是要在注意德才兼備的前提下,實現干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針對現行的組織制度和為數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所急需的人才這一問題,鄧小平強調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制和摧殘人才的現象作斗爭。
第三部分,主要講黨和國家現行的具體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
鄧小平在這一部分開頭首先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
關于官僚主義現象,鄧小平著重闡述了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及官僚主義產生的病根兩個問題;關于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鄧小平著重闡述了權力過分集中的表現、危害、產生原因和反對權力過分集中要注意把握的尺度四個問題;關于家長制現象,鄧小平著重闡述了家長制的實質、家長制在我黨歷史上的表現和克服家長制作風的方法三個問題;關于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鄧小平著重闡述了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形成的原因和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關鍵兩個問題;關于特權現象,鄧小平著重講了特權的危害、產生原因和克服特權現象的途徑三個問題。
要克服黨和國家各項具體制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根本的問題是改革制度。鄧小平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二)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指出:“我們在講到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方面的弊端的時候,不能不涉及到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這里涉及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鄧小平鄭重指出:“毛澤東同志在他的一生中,為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因為他的功績而諱言他的錯誤,這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因為他的錯誤而否定他的功績,同樣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不但在歷史上曾經引導我們取得勝利,而且在今后長期的斗爭中,仍將是我們的指導思想。”
第四部分,主要講肅清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問題
(一)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鄧小平從要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原因和如何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鄧小平指出,黨和國家在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種種弊端,多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除此以外,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還大量存在。因此,現在應該明確提出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實的改革,否則國家和人民還要遭受損失。”就如何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問題,鄧小平提出:第一,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第二,要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第三,要重在改革制度。第四,要掌握政策。
(二)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問題
鄧小平指出,在思想政治方面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同時,決不能絲毫放松和忽視對資產階級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的批判,對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批判。
1.為什么要批判資產階級思想?鄧小平分析了這樣一些因素:一是歷史原因。“我國經歷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封建主義思想有時也同資本主義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滲透結合在一起。”二是外來影響。“由于近年國際交往增多,受到外國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作風、生活方式影響而產生的崇洋媚外的現象,現在已經出現,今后還會增多。”三是認識偏頗。“由于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犯過錯誤,就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認為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由于要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就認為可以去宣揚資本主義的思想”。四是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行為大量存在。“現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有些干部本人,為了出國,為了出國,為了搞錢,違法亂紀,走私受賄,投機倒把,不惜喪失人格,喪失國格,喪失民族自尊心”;“通過不同渠道運進了一些黃色、下流、淫穢、丑惡的照片、影片、書刊等”;“在國內經濟工作中,歪曲現行經濟政策,利用經濟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而進行各種違法活動”;等等。因此,他強調:“必須把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工作,同對于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結合起來。”
2.怎樣批判資產階級思想?鄧小平指出,要采取科學的態度,不能把有利于發展生產、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改革,也當作資本主義去批判。“什么是資產階級思想中需要堅決批判和防止蔓延的東西,什么是經濟生活中需要堅決克服和抵制的資本主義傾向,如何正確地進行批判,還有必要繼續進行研究并作出妥善的規定,以防重犯過去的錯誤。”
第五部分,主要講近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和原則方法
(一)近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
在講話中,鄧小平介紹了中共中央經過多次醞釀后決定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將逐步進行改革的幾項重大措施:第一,建議修改憲法,切實保證人民享有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在憲法中將體現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第二,建議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連同中央委員會都由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明確劃分各自的任務和權限;第三,真正建立起從國務院到地方各級政府從上而下強有力的工作系統,認真解決黨政不分的問題;第四,有準備、有步驟地改變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經理負責制,經過試點,逐步推廣、分別實行工廠管理委員會、公司董事會、經濟聯合體的聯合委員會領導和監督下的廠長負責制、經理負責制;還要有準備、有步驟地改革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所長負責制;第五,推廣和完善各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代表會議制度;第六,各級黨委真正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原則和方法
鄧小平指出,在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原則和方法:
第一,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同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展開。
第二,必須經過試點,逐步推開。就是說,“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集中集體智慧,成熟一個,解決一個”。
第三,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