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評部]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提出的核心問題是: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其中,“危機”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危機”不是“不要不改革”的“危機”,而是下一步怎么“改”的“危機”。可以說,現在根本不存在“不要不改革”的問題。“改革”改到如今問題成堆的境地,就是那些獲利豐厚的“改革者”不想改了,老百姓也不會答應。所以,在要不要繼續改革的問題上沒有什么分歧,真正的分歧在下一步應該怎么“改”?
[人評部]的文章說: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并且列舉出“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等幾塊“硬骨頭”。大于覺得,至少這個“官員財產公示”不應該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因為無論從政治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上上下下的共識來說,“官員公示財產”都是理所當然的。之所以現在“難產”,應該是領導者也有領導者的“難處”,而且這些“難處”主要就是三十多年來的不完美“改革”的“結石”。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需要誰去啃什么“硬骨頭”,只有領導同志認真學學黨章,想通了,自己以身作則帶個頭就解決了。他們如果硬是想不通,中國就只好“危機”了。
至于其它的“硬骨頭”,大于認為最好還是不要以如饕餮一樣的心態忙著去亂啃。就說這個壟斷行業“國企”應該怎么改,在根本看法上都還很不一致,你急急忙忙地去亂啃一氣,把它的“肉”給啃光了,俺們這個這個社會主義就真正的會只剩下一具骷髏骨頭了。
不過,大于認為[人評部]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對“改革”的認識還是有進步的。[人評部]的口氣是代表“改革者”來說話的,“微詞”說明“改革者”知道了很多人對過去“改革”的不滿,“不完美”說明他們正面承認了“改革”存在的問題,這就是進步。有了這個進步,有些問題就有了討論的基礎。比如說,為了在下一步怎么“改”的問題上能夠基本統一認識,至少應該把三十多年的“改革”改出了哪些“不完美”搞清楚吧。搞清楚了哪些“不完美”,總應該把這些“不完美”的東西“完美”一下吧。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一個長期勞累已經積勞成疾的病人,總應該把身上的疾病治療治療吧。如果讓他在百病纏身的情況下還繼續去沖鋒陷陣,其結果可能就是“過勞死”的下場。
“改革者”一般都不相信毛澤東,相信洋人和孔子。孔子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改革”是不是也應該“一張一弛”呢?“改革”已經“張”了三十多年了,就是從“文武之道”的道理來說也該“弛”一“弛”。有人主張下一步改革要“殺開一條血路”繼續地“張”下去,其實是很“危機”的。大于認為還是“弛”一“弛”為好。這個“弛”一“弛”就是先搞清楚了三十多年的“改革”改出了哪些“不完美”,然后把“不完美”的地方“完美完美”。或者說,就是把改錯了的改過來,先讓改革走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才符合實際。如果說科學發展,這時候“一張一弛”可能比較符合科學發展觀。
有意思的是,毛澤東也講過“一張一弛”的工作方法,他說:“你們的缺點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緊了。拉得太緊,弓弦就會斷。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現在‘弛’一下,同志們會清醒起來。過去的工作有成績,但也有缺點,主要是“左”的偏向。現在作一次全面的總結,糾正了‘左’的偏向,就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當然,毛主席這個話不是針對“改革”說的,他說的是最基本的原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