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我乘坐地鐵四號線來到了頤和園北宮門,正趕上北宮門廣場上有表演活動,四五個身著紅色清朝官服的年輕女子敲著鼓,另外幾個身著藍色馬褂的男子吹著嗩吶和簫,廣場上二十多個身著白色傳統樣式外衣披著紅色坎肩的男女在進行舞獅和腰鼓表演。幾個攝影人員在廣場上來回走動拍照,這是頤和園春節宮市活動的重要內容。
因是淡季,入園門票是20元。從北宮門入園很快就來到了蘇州街。站在橫跨河道的石拱橋上,可見河道兩側建有各類仿古的建筑物,這些房屋都開設著各類商鋪,三三兩兩的游人行走在河道旁的人行道上。河面已經冰封,拱橋西側的河道中央停著幾艘游船,拱橋東側的河面上有很多人在滑冰玩耍。
走過拱橋迎面是一座大牌坊,經過牌坊上得不高的臺階就可見到乾隆年間興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四大部洲,分別是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原建筑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建筑是1980年按照原樣修建。
從四大部洲下方小廣場向東前行便進入一片松樹林,松樹的樹齡都很有歷史了,樹的形態也千姿百態,經過人工的精心栽培修飾,漫步于松樹林中,前瞻后顧左顧右盼,隨時可見一株或一片姿態各異的奇松,不時還有黑白相間的喜鵲在林間鳴叫飛翔。
從松樹林向北拐到蘇州河邊,順著河道前行到了澹寧堂附近,河道到此也到了終點,在此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河灣,兩側建有一些房屋,河邊種有很多柳樹。
前行便到了諧趣園,乾隆16年(1751年)防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18年(1892年)重建。進得院內,園中間有一個人工湖,沿湖建有樓亭堂齋橋等園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游廊相連,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很負盛名的園中之園。
當日諧趣園在舉辦傲骨幽香頤和園首屆兩梅盆景藝術展,在排隊之際,有一個剛看完展覽的中年人的用很地道的北京話說:“盆景很不錯,真是七寶欄桿千歲石,時洲煙景四時花,”觀賞完盆景藝術展后,我在和春堂的大門前看到了這幅對聯,細細體會真是對諧趣園美景的高度慨括。前行至知魚橋,該橋沿湖的南側而建,橋名源于中國古代兩位哲學家莊子和惠施的一次對話,對話的大意是莊子說魚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動,真是快樂啊,惠施回應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能體會到魚的快樂。
出得諧趣園很快就來到紫氣東來城關,南邊石額刻有紫氣東來,源自老子出關的典故,城關既是點景建筑,也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的關口。這樣的城關頤和園內還有很多座。
從城關沿著石板路前行十分鐘就來到了仁壽殿,該殿原名勤政殿,始建于乾隆15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重建,改名勤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住園期間臨朝理政與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仁壽殿前面的廣場上有一只巨大的麒麟,昂首怒目彰顯著皇家的威嚴。仁壽殿臨近東宮門,是游人出入園的主要通道,游人很多。
從仁壽殿南側前行很快就來到了昆明湖邊的東堤,昆明湖的美景一覽無遺的撲面而來。昆明湖的北側是郁郁蔥蔥連綿幾百米長的自然山體萬壽山,在萬壽山的中央,高達41米的佛香閣聳立在高高突出的基座上,橘紅色的樓體在晴朗的陽光下濯濯生輝;東堤和西堤與萬壽山似渾然一體,似兩條長臂向前方延伸,將偌大的3000多畝昆明湖面裹在懷中。南湖島靜在湖泊的中央,與佛香閣遙想對望,十七孔橋似一道弧形的玉帶,連接著南湖島和東堤,南湖島南面的湖面上,又建有貫穿湖面連接東堤和西堤的堤岸,遠處的西堤在樹木的籠罩下,如一道淡黃色的煙霧涂抹在湖面的邊緣,遠處群山高低起伏的多層輪廓,如同頤和園的青色屏風,尤其是遠處山峰上那座與杭州西湖寶淑塔十分神似的寶塔,堤岸上哪些突起的白色石拱橋,簡直就是西湖的翻版。
從蘇州街到昆明湖,如果不是那冰封的湖面在昭示著眼前的景象是冬日的頤和園,我真會有行走于蘇杭園林深秋西子湖畔的幻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流連忘返于江南的美景,硬生生要在北京重塑江南的天堂。
頤和園的前身是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園,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正是清王朝國力鼎盛之時,可惜這耗資巨大美輪美奐的亭臺樓閣,幾十年后在英法聯軍發動的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中灰飛煙滅。我們總是說落后就要挨打,可乾隆年間我們不落后也不缺錢,富得是玩物喪志聲色犬馬,強得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哪些英吉利法蘭西,窮得只能拼著老命去開拓殖民地搞工業革命去積攢第一桶財富。現在有些人總是說等我們發展了富裕了,一切的矛盾和問題就自然會迎刃而解了,可看看曾經的乾隆爺們曾富甲天下,建設的圓明園清漪園,卻成了侵略者縱火搶掠的屠場。現今我們消耗著巨量的鋼鐵水泥能源,建造著平均壽命只有二三十年的樓倒倒橋脆脆,比起乾隆爺們,我們到底又進步了多少。
冬日嚴寒下的昆明湖,早已沒有楊柳拂岸碧波蕩漾,只有灰白的冰層覆蓋在廣闊的湖面上,在一處低矮的湖岸邊,我隨著很多游人進入湖面踏冰而行。遠處冰面上嬉戲行走的游人,身著五顏六色的衣裳,就宛如白色大幕上躍動的各色音符,一個小伙子身著緊身運動服并踩著冰刀快速滑行,甚是愜意瀟灑。有幾個中年男人忙著向游人推銷著滑冰車的游玩項目,游客租用有著一個小座椅的滑冰車,半小時30元。
我順著冰面橫穿昆明湖,站在湖中央佛看著十七孔橋萬壽山香閣,那種感覺是站在湖邊觀賞難以體會到的美妙感覺。站在冰面上看著石坊,一艘石頭造成不能開動的游船,兩層的船體都是石材制成,雕刻著各色的圖案和花紋,這是慈禧太后曾經看戲賞月的好處所,在陽光的照耀下雍容華貴氣度非凡。
在展示頤和園歷史的老照片里,有一艘小火輪的照片,這是1905年日本政府送給慈禧太后的蒸汽動力游船,慈禧經常乘坐該游船暢游昆明湖,1895年甲午戰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05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對沙俄的戰爭中國人民深受其害,可當時的清王朝最高統治者卻有閑情逸致在1905年乘坐日本贈送的游船尋歡作樂,這是何等的嘲諷與麻木。
在靠近石舫的西堤上岸,來到石丈亭,便是長廊的西端。長廊始建于乾隆14年,后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12年(1886)年重建。長廊東起邀月門,共273間,全長728米,枋梁上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八千多幅,內容多是中國的一些經典故事,比如西廂記岳飛傳等,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背靠萬壽山,臨近昆明湖,以排云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對稱的展開,將分布在萬壽山前的建筑連成一片。無論刮風下雨,都能保證人們暢通無阻。
行走在長廊中,宛如行走在一條色彩斑斕的彩虹之中,不時映入眼簾的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怪石蒼松,達到了人力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回想一路所見的頤和園美景,驚嘆在一百多年前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要花費何等巨大的人力物力啊。
此時正好有一個旅游團隊經過,導游在向游客介紹著頤和園的歷史。他說頤和園是在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三千萬兩白銀重建該園,并于1889年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遭受八國聯軍的嚴重破壞,1903年又重新修復。
1886年正是北洋海軍成軍之年,至1895年甲午戰敗,北洋海軍就再也沒有添置一艘新軍艦,原來建設海軍的軍費都被挪用用于修建頤和園。當時日本財力有限,據說日本的皇室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用于擴建海軍。
借剿滅太平天國而創建淮軍起家的李鴻章,進而推動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海軍,但傾國家財力而建的北洋艦隊,實際卻被李鴻章集團所掌控,李鴻章借此長期把持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大權。由李鴻章一手任命的北洋艦隊的最高指揮官海軍提督丁汝昌,本是淮軍陸軍軍官,對海軍業務一竅不通,只因是李鴻章的嫡系而掌管北洋艦隊。艦隊的其他高級軍官很多是畢業于福建的南洋水師學堂,對丁汝昌這個外行多有不屑,為此李鴻章先后高薪聘請多位外國的海軍將領輔佐丁汝昌,更平添了很多無謂的內耗。
甲午戰爭爆發后,北洋艦隊為保存實力消極避戰而錯失大量戰機,任由日本艦隊在黃海縱橫馳騁排兵布陣。北洋艦隊的主力不是在激烈的海戰中殉國,而是龜縮在威海衛的軍港里,被用來保衛軍港的清軍岸基大炮給打沉的,如此戲劇性的結局是駐扎在煙臺的清陸軍主力不屬于淮軍系列,不聽李鴻章的調遣而不予支援,任由日軍逐個奪取守備薄弱的岸基炮臺而將北洋艦隊一舉殲滅。
曾被寄予厚望振興國家的洋務運動,最終卻在清王朝最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皇室與淮系官僚集團的綁架下而灰飛煙滅。
中國歷史上的這些皇族官僚等特殊利益集團 為了滿足自身的窮奢極欲爭權奪利,哪怕國家已是風雨飄搖,也斷不肯犧牲自己半點享受和私利,更不會理會人民大眾的死活;中國這些特殊利益集團的無知無恥貪婪瘋狂墮落,真是我們這些善良大眾難以理解體會的,套用觀魚橋那段哲人的對話,特殊利益集團會說你們這些老百姓,你們怎能理解我們這些上等人的糜爛空虛腐朽;是的,我們人民大眾不能理解也不屑理解你們這些特殊利益集團。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生命熱血推翻了壓迫中國人民幾千年的皇帝官僚權貴等特殊利益集團,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革命先烈為我們開創的安康之本,這是中國人民最值得珍惜的幸福之本。當前甚囂塵上的買辦裸官等特殊利益集團,要引起中國人民的高度警惕啊。
頤和園,你這座興建于乾隆盛世的皇家園林,見證著風流與才氣橫溢的乾隆皇帝的奢華,見證者中華民族屢被欺凌的恥辱歷史,也見證著清朝末年最高統治者的腐朽與無知。今天你向人民大眾展示著你的湖光山色和民族文化的精華,你也許更希望人們能在你的興衰中,也思考一點歷史的沉重和現實的反思。
多么衷心希望在現今的盛世喧囂中,我們沒有勞民傷財修建類似于頤和園這樣的權貴樂園腐敗王國,更不會重生隱藏在頤和園興衰歷史后的特殊利益集團,再次綁架摧毀我們的幸福。如此國之幸也民之福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