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長,日本國內的政治家們就為下一步的日本發展定下基調,據透露:戰后鷹派政治家領袖中曾根康弘與右翼政治領袖石原慎太郎有過一段會話,要徹底改變戰后的日本教育,特別是所謂的自虐教育,來重新振興日本成為一個完全正常的國家。于是日本右翼從質疑東京審判,質疑南京事件(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下面都是相同意思)著手,企圖改變日本的歷史教育的方向。
日本右翼通過通過當時的人氣漫畫家小林的漫畫,以及出版社扶桑社的新教科書委員會,雙管齊下改變日本歷史教育內容,以便獲得日本下一代教育的主動權。在這其中關于南京事件的否定是下功夫最多的一項工作了。南京在1937年是中國的首都,在日中戰爭的最初一年,日本軍隊因攻擊南京后遭遇抵抗,為了打擊中國的抵抗精神,日本軍隊在攻下南京以后大約殺害了約30萬的軍民,這個事件就是史稱南京事件。因為事件發生后并沒有馬上被公布,又加上殺害的人數太多,所以日本右翼的雜志與書籍一直否定這個事件的存在。但是關于南京事件的歷史事實,日本政府(村山談話),日本法院的判例,以及日本國內權威歷史學家都承認有過這個事件。但還是有很多一般的日本民眾被日本右翼的是是非非的證據蒙蔽,對于是否有南京事變表示懷疑。
日本軍隊的南京入城儀式
日本軍隊逼迫百姓歡迎
那么那些日本右翼所謂的證據能夠站得住腳嗎?然我們看看他們的證據是什么
一.當時南京人口才20萬人,哪里會殺害30萬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有日本軍隊也沒有短時間內可以殺死30萬人的致命兵器。
其實20萬這個數字只是南京一小塊地方的人口,這就是當時一些外國傳教士設立的國際安全區內的人口,是大約4平方公里的面積內的人口(右翼分子偷換了概念),按照當時中華民國的人口統計,在1937年時的南京人口為104萬左右,并且加上因上海淞滬抗戰以后逃難來的60多萬人口,全部人口約170萬,再加上在南京市內的中國軍隊數目為11萬加起來接近180萬人。在東京戰犯裁判所的戰犯審判中,中國方面的主張是: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的2個月中約有30萬人被日本軍殘殺。這個是根據當時參加尸體掩埋的人員戰后的回憶而推測,并不是通過戰后戶籍調查得來,因此數字的完全精確是有些小缺陷。但是2個月內要殺死30萬人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當時占領南京的日本軍有約20萬人,雖然沒有像納粹那樣有瓦斯爐,機關槍,三八大蓋,手榴彈,刺刀等的是使用都可以殺人,并且像東史郎那樣的日本軍的回憶,當時日本軍用刺刀殺死平民的事例比比皆是,可以確認大屠殺不僅在南京市內,南京郊外也有大量的殺戮。沒有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代也有相同的大屠殺例子,如1994年在盧旺達發生的大屠殺在10個月內就殺害了100多萬人。
日本的百人斬
南京大屠殺證據照片
二.日本右翼提出南京大屠殺在1938年發生時一般人都不知道,只是在戰爭結束以后才在東京戰犯審判中大家才知道有這件事情。所以這個大屠殺是捏造的可能性也有。
在1938年南京大屠殺時,日本軍隊中是有很多隨軍記者,但是日本軍中有嚴格的報道
審查制度,所以幾乎沒有一個記者有勇氣報道南京發生的事件。而同時美國的《紐約時報》《芝加哥日報》確有相關的報道。如《芝加哥日報》在1937年12月15日的報道中有以下的內容:
……南京的包圍于攻擊中最適當的表現語言就是4天的人間地獄。在日本軍隊進攻南京時,我成為從南京離開的第一批外國人,我乘坐美國軍艦OAFU號離開時,看見在河岸的附近城墻附近有近400名中國人被排成一排,然后被處死。在那里有齊膝深的尸體……
還有一件相同的事情,根據日本廣播公司的調查,當時的首相近衛文麿的長子近衛文隆,當時是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因為這件事他被美國同學責罵,于是他把這件事情寫信告訴了在日本的母親,在日本國內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家屬看見這份信都驚呆了。
我想講的是作為南京事件已經成為一個不能抹煞的歷史事件,因為日本軍的不名譽(非人道)的行為,造成那段觸目驚心的歷史,在今天當我們提起這件事情時,有些人會告訴我這樣做會影響日本的聲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反那些肆無忌憚地掩蓋歷史才會使得日本形象受到影響。記得在2001年2月,當時在夏威夷海域訓練的日本漁業訓練船《愛媛號》被美軍潛艇撞翻沉沒。在同年的華盛頓郵報上有這么一段社論:日本人,你們要我們向你們謝罪,你們連南京事件都不能承認,連事實的真偽都不能承認的不是你們嗎?雖然從日本人角度看讀了很不愉快,但從另一角度來說日本不承認南京事件時被人抓到了把柄。
日本士兵家屬訪問南京(新華社圖)
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你難道不認為應該正確認識南京事件嗎?這個事件對于日本的傷害已經深深印刻在歷史上,而受害國的國民也超越世代一直對日本人充滿著仇恨,不僅如此,那些施暴者日本士兵也在對自己的行為悔恨一輩子。
友情提示:本博文章只是提供網易博客使用。網易以外的論壇,博客謝絕轉載與刊登。如有意向請事先聯系,刊登本博文章一律請支付稿費,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