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2龍抬頭,本來有著鼓舞人振奮精神,力爭上游的美好寓意。某大網站以《寧要不完美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為標題,介紹了黨報一篇社評,引發了網上全民大討論,至晚間12時多,參與對該文評論的人數已達8萬多人次。足見“改革”一事在今日之中國,已成全民關注的重大事項?! ?/p>
僅從文章標題來看,“寧要...不要”句式,讓人聯想起了大革命時期的反動軍閥以"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來對付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文革時期的極端口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拒絕借鑒吸收先進文明。連續多年來,電視上的歌手、春晚上的主持人們不是都說,現如今是中華千年所未有的空前盛世嗎?突然出來這么一篇文章,充滿焦慮感地對人們說,不改革就會有“危機”,不由人老百姓不心顫、不關注?! ?/p>
本來,自從有了人類社會,改革就如影隨形,小到生產技術的一步步提升,大到吃穿住用的逐步改進,更大的則是社會制度的不斷替代,都屬于改革的范疇,可以說改革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影響著著每一個人??墒呛髞碓谥袊?,“改革”一詞似乎逐漸成為專有名詞,從社會上層到草根百姓言必稱“改革”,改革一詞也成為新中國六十余年歷史的一個分界線。無庸置疑,改革對中國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家基礎設施面貌極大改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眼界空前拓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些功績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自會記載。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也衍生了諸如貪污腐敗、道德空前墮落、官民矛盾激化、環境嚴重污染、國有資產流失、貧富差距擴大等等等一系列與原先改革目標背道而馳、與人民期望大相徑庭的現象,這些大概就是改革“不完美”的所指吧,雖然文章里沒有提到。這些弊病的產生,每一項都會嚴重影響到我國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以一句“不完美”來概括,未免過于輕飄。如果改革的“不完美”程度竟如此嚴重,以至于影響到每位國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數,那么改革受到廣大人民的質疑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p>
在如今民智大開的時代,歷經現實生活教育的國民,早已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對照現來實驗證理論。文章的評論中許多精辟透徹的追問,甚至比文章本身更為出彩。對照這些發自最底層人民內心的追問來看,主流媒體的文章反倒顯得有些空洞無物,只聽滿紙“改革”,氣勢十足,就是不說要改革什么,向什么方向改革,顯得有些模糊。為何人民會發出如此尖銳的追問,實在是多少年來,部分官僚精英利用“改革”的幌子,干了太多傷害人民的事情。不少所謂的“改革”,只造就了少數人的一夜暴富,卻置大多數人的利益于不顧。住房產業化改革以后,房價飛速躥升,造就無數房奴和蝸居族;教育產業改革之后,高等教育學費達到天文數字,將貧寒子弟擋在了大學的門外;醫療產業化改革之后,住院費、藥費日益沉重,身患重病的普通百姓只能坐以待斃。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新三座大山”,將大多數人的一生固化為與這三座大山頑強搏斗的的一生,難以騰出精力來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近年來雖然出臺了一些補貼政策,但于事無補,就好比給大家每人發兩個饅頭,讓你在當愚公移大山時更有些力氣一樣,并非解決深層次問題的根本。因此有個人觀點總結改革說,平民略有進步,少數大富大貴,部分更加窮困?! ?/p>
老百姓是最注重實際的人,當初之所以擁護改革,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改革了,大家就會共同富裕,都會有好日子過,都會幸福。因此大家都熱烈擁護,熱情高漲。初開始時的改革也確實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激發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墒亲咧咧鴧s發現,改革所取得的大部分財富都落入少數人的腰包里去了,一批過去叫資本家現在叫企業家的人通過瓜分國企、踢走工人群眾而掌握了中國的大部分財富,一些帶領他們進行改革的領導和官員們借助特權也迅速富起來了,將子女的戶口都遷到國外去了,孤身一人留在國內領導人民搞改革?! ?/p>
改來改去,老百姓手中的鈔票增長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了,眼睜睜看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少數人先富起來的人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眼睜睜看著中國人成為西方列強的打工仔,中國的資源和財富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外國人,而自己國家的外匯儲備猶如廢紙一堆的時候,老百姓終于覺悟了:哦,原來改革變成這樣了呀。人民一旦醒悟,就會采取行動,如果還有人還在大談改革,不糾正改革帶來的問題,對不起,不陪你玩了,先理論清楚再說!
怎么改?朝什么方向改?是讓中國老百姓和人民大眾得利益的改革,還是讓少數國內精英和國外資本得利的改革?是朝國家富強人民活得更有尊嚴的方向改,還是向國家曲膝媚外人民毫無尊嚴的方向改?改革雖然很重要,但是方向的問題則更加重要!時值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從上到下都希望穩定,平穩過渡,穩定是老百姓之福。只有穩定,問題才會逐步解決,如果不穩定,解決問題的步驟也許會被打亂,那將是一場民族的悲哀?! ?/p>
改革要向何處去?這是百姓共同的疑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