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劇場化才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應該走的必由之路
一、各地演藝集團的組成
2001年江蘇省率先成立了江蘇演藝集團,在之后的十年中,在國家的領導下,各地也開展了類似的改革。基本按照江蘇演藝集團的模式,不少演藝集團應運而生。這些演藝集團的組建模式有以下三個特點:
1. 由若干個藝術表演團體聯合組成
2. 團體性質為演出資產管理公司、演出公司、文化傳播公司、音像出版公司以及演出器材公司等
3. 同時包括多種藝術培訓機構、演出策劃機構、演出創作機構以及諸如電視和影視機構等
逐步把藝術表演團體從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更加符合我國的市場經濟,同時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些演藝集團的組建增加了演出場次、增加了經濟效益,還有的恢復了去基層和農村的烏蘭牧騎式的慰問式的演出。
2001年到2011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步最快的10年,也是中國加入WDO的10年。從物價的角度來看江蘇省演藝集團的經濟效益是隨著物價的提高才得以實現的。江蘇省演藝集團由此增加的經濟效益卻與我國經濟形勢在這十年中取得的巨大發展相比微不足道,所以說江蘇省演藝集團由此增加的經濟效益也只是水漲船高產物。而江蘇省演藝集團卻成為了新一輪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樣板,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詳見:下一篇文化改革的文章:江蘇演藝集團與東方演藝集團的改革分析報告)
二、劇團劇場化
劇團劇場化:什么是劇團劇場化?就是劇團與劇場是所屬同一單位,所有演員在劇場上班、在劇場排練,劇院不負責演職人員的居住。
1.我國的現行模式
與劇團劇場化這種組織形式不同,我國現有的每一個劇團都有自己的團址,每個劇團有自己的排練場地,演出時去各地租劇場。這種劇團與劇場分開的模式是從延安開始的,是當時服務于人民軍隊的軍隊文工團的劇團形式遺傳下來的,因為當時軍隊是流動的,需要軍隊文工團跟隨大軍進行演出宣傳,建國后我國
的演出市場格局也就按照軍隊文工團的形式成立了。劇場與劇團相互獨立,劇團與劇場兩者之間是租賃關系。
劇場里面有劇場的管理人員,營銷策劃人員和舞美隊伍;而劇團也有劇團的管理人員,營銷策劃人員和舞美隊。這就造成了機構人員的重疊,場地利用的不充分,極大地增加了運營成本。
2.國外劇院的模式
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是劇團劇場化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建筑上,她擁有四個功能不同的劇場:歌劇、芭蕾舞用的綜合劇場一個,音樂廳一個,戲劇劇場一個,小劇場一個。
在演出人員上,她由三個演出團組成:歌劇團一個(百人以上),交響樂團一個(160人左右,負責歌劇、芭蕾舞的伴奏和交響樂的演出,每年的元月1日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就是從這160人之中選拔的),芭蕾舞團一個(百人以上)。
在運營人員上,她有舞美中心一個,80人左右,負責歌劇團、芭蕾舞團的演出任務以及世界各地其他同類劇團來本院的演出任務;演出營銷班子一個,負責全院的演出安排,包括在本劇院和世界各地的演出計劃。
除了維也納歌劇院,其他國際知名的大劇院也是相同的模式,他們的劇院都有自己的演出和創作班子。也就是說,想要成為世界頂級的大劇院,只有豪華的劇院建筑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常駐在劇院里的優秀演出團隊和其保留劇目。
一般來講,具體的運行方法是,以兩年為一個單位,安排本院劇團在本劇院的演出日程。劇院場地的剩余時間安排世界其他劇團來本院演出,這樣的安排使得劇院演出場地沒有一天的空閑時間,周六周日還有下午場,使劇場的利用率達到最高。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使整個劇院收支合理化,形成良性循環。
此等模式才是與演出市場進行的真正接軌,同時也是與國際演出市場的真正接軌,是符合我們國家關于文化走出去戰略構想的基礎和標準。
3.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案例分析----中國的劇團劇場化夭折和嘗試的代表
位于北京長安街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最初是由文化部負責修建的,在籌劃的一開始,文化部就設想按照國際藝術劇院的模式搞成劇團劇場化。
原計劃是這樣的:解散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和中國歌劇院這三個國家級演出團體,全體人員從新考試上崗,組成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人員班底。
在演出人員上,包括100人的歌劇團、100人芭蕾舞團、180人的交響樂團,(可以同時分成兩個或三個樂團為芭蕾,歌劇伴奏,還可以獨立演出交響樂),100人的中國特色劇團(把現在的中國京劇團編入為國家大劇院京劇團)。
在運營人員上,包括了100人的舞美團隊和30人的演出營銷團隊。
但是,最后由于文化部把剛建成的國家大劇院產權和所有權移交給北京市管理,使得上述與國際接軌的改革方案最終沒有實現。
現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又開始了自己的劇團劇場化的嘗試,2010年建立了一個70人的交響樂團和一個80人的合唱團。因為特殊的其它原因,想成立芭蕾舞團而受到限制和阻礙。
三、某某大劇院的開創性突破
一個沒有劇團的大劇院將永遠只是一個演出場地而已,一個大劇院真正能夠在國際上揚名立萬的是其中的演出團體而不是大劇院建筑本身。
眾所周知,某某大劇院的規模將是僅次于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國際一流大劇院,如果新建的某某芭蕾舞團能夠隸屬于某某大劇院,此舉必將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開創國內劇團劇場化的先河,立下行業模式的新標準,并與之于世界接軌。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沒有一部能在世界上叫得響的舞臺藝術作品
一是因為我們沒有“劇團劇場化”
二是因為我們的創作理念出了問題
三是因為我們的演出營銷方法一直沒有質的突破。
通過兩個“國際化”—— 創作團隊成員的國際化和演出營銷方式的國際化,可以大幅度提高表演和創作水平,增加演出收入。通過從新定位我們的創作理念,把劇團的藝術作品的質量提高上去,使之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實現黨的十七大六次會議提出的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目標,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軟實力,以此獲得文化上的巨大影響力。
在此,我提議按照國際通行的劇院模式組建某某真正意義上的大劇院——國際一流的某某大劇院。總體來講,某某大劇院應由以下九個部分組成:
待續
劉建民 2011年10月2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