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的《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2012年02月23日)一文,底氣十足地怒斥了阻礙改革、挑剔改革和苛求改革的言行,把要推行的“改革”說得是唯此一條生路,好像不搞這種“改革”就會出人命似的。既然如此,那就應當把話說清楚:這個“改革”到底是什么?文章躲躲閃閃的,就是沒有交代這個問題,反而說了一堆有關這個“改革”的風險:“總會引起一些非議”、 “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身處深水區”、“天變不足畏”,云云。如果“改革”是這樣一種不受人待見的東西,還有什么合理性與合法性?一切正義的事業都是人民支持的事業。如此云里霧里的,難道有什么怕見陽光的隱情?
既然對“不完美的改革”如此偏愛,總該給讀者交代一下你的“改革”是什么以及究竟這個“改革”哪里“不完美”的問題吧。這是因為,不交代這個“改革”是什么的問題,就會有人往改革這個框里塞私貨,人民群眾不是沒吃過這個虧;不交代這個“改革”哪里“不完美”的問題,就會給那些企圖以改革為名把黨和人民引向深淵的人留下可乘之機。
文章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這話并不全對!前蘇聯的改革就不能算是“修修補補”,不也是“走入死胡同”嗎?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教導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改革”與小平同志講的目的在于共同富裕的改革是什么關系?這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可是,找遍全文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字眼兒。這篇文章甚至沒有給人民群眾畫一張這種“改革”前景的“餅”,真是吝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文章談到“改革”要觸動“既定格局”,要挑戰“既得利益者”。這倒是人民群眾想聽到的話。可是,這話說的又不明白。第一,“既定格局”,特別是現有的利益格局或分配制度,是改革中出現的,不是改革前就有的。第二,分配不公造成的兩極分化,已經使大多數勞動群眾沒有什么怕“觸動”的“既得利益”了,只有那些貪官、不法商人和漢奸等才是既得利益者。既然出現了這種“既定格局”和兩極分化,那就說明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善良的人民期待的繼續改革,就是避免了這些不足的改革,而不是仍然“不完美”的改革。
改革需要冒風險,但冒險不是去找死!人民群眾擔心的不是什么“不可掌控的風險”,而是把“旱鴨子”趕到“深水區”。說白了就是,改革是社會主義的改革,不能把社會主義該丟了。小平同志在92南巡時說“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現在剛剛過去20年,有些人就急不可耐地要丟掉它,把它看作是“躲不開、繞不過”、難啃的“硬骨頭”。這些人忘了總設計師的囑托。“烏托邦思維”無非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算不上對改革的“苛求”。文章對此是不應該責備的。
文章說,“改革”要不為“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 “不為流言所動”;“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 “改革”不能“漸進”甚至“不進”,不能“久議不決”。這些話里流露出的是一種獨裁的風格,即,非改不可,管你死活和說什么。這些話里也流露出急躁的情緒,想在短時間內達到某種目的。沒看清楚的事就多看看嘛,干嘛那么急呀?改革是大家的事,就不能商量一下嗎?對既無理論準備,又無操作方案,還無群眾基礎的“改革”,文章怎么就那么上心?改革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不好的東西要改掉,好的東西就不需要改。穩定是大局,人心思定。為什么一定要把好端端的國家改得雞飛狗跳呢?為什么非要學習蘇聯的改革呢?莫名其妙的“改革家”們到底是何居心?
總之,這是一篇主題不明、目的不清、極易在讀者中引起思想混亂和對人民不負責任的文章,其語氣忽強忽弱,其態度忽明忽暗,其立場忽左忽右。對人民負責的知識分子切不可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