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這個給中國人民帶來豐厚物質生活的名詞,現在已經變成了1978年的之前的“社會主義”,放之四海皆準,無論它帶來的是什么樣的結果,只要冠以“改革”的頭銜,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招搖過市,光環四射;也變成了讓華國鋒下臺的兩“凡是”;凡是改革的都是正確的,凡是改革的都是得進步的;我們不反對開放初期的改革,但后來的改革變了樣,用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話說:如果改革出現了兩極分化,如果改革出現了新的剝削,那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當下,我們如何理解這句話?
無論解釋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語言多么悅耳,但現實總是冷酷的:既得利益者會用發展思維強制改革,社會大眾會用自己的眼光審視改革,主流媒體會用華麗辭藻粉飾太平,但每平米萬元的房價、挺家庭之力支撐的學費、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現實和改革取得的成績一樣是不容抹殺的,對于改革者來說,尊重民意,順勢而為,要目光遠大,有高超智慧、更要有承擔歷史的勇氣。
1978年,鄧小平先生以他那深邃的目光,高超的智慧和膽略,成為承擔歷史的巨人,沖破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思想藩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經過一系列驚人的舉措,讓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至今,他的偉大理論仍然在神州大地“飛舟”。
發展重要還是民生和公平重要,這是個問題。民生不重要,發展的目的又是什么?不能公平,發展的成果就會被搶劫、被掠奪。我們不能埋怨在改革中白手起家的富豪有移民想法,政策給了,就看誰的潛能發揮得好,發揮的充分。我們不反對改革,我們憤恨那些以改革的名義掠奪國家財產的蛀蟲,我們憤恨那些以市場的名義操縱物價、股價、土豆、大蒜、生姜的投機者,我們更憤恨對這些視而不見的有關部部門,我們還憤恨那些沖破道德底線讓世風日下的助紂為虐者。一些人在埋怨富豪移民的同時,我們的有關部門為什么不想想這些人為什么移民,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的社會環境,甚至我們的政治環境都不能讓那些人安全、舒適、安心地生活,他們能出去為什么不呢?干壞事的無罪,說別人干壞事的搞不好要被請喝咖啡,說假話平安無事,說真話要很大的勇氣,還要冒風險!這到底是怎么了?
修正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就會招惹是非,就是奪權,就是引起上頭注意,既然改革很難十全十美,我們為什么不容對改革提出異議呢?這也不是實事求是的作風,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改革被打上了大大的引號,已經偏離了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改革軌道,現在需要的是對改革的改革,不是抱著改革的圣經做維持會,放任自流就是不作為,就是無能,就是千古罪人。
在真正正常的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改革出現一些偏差,而是不容許指出偏差,改革成了紅線,成了雷區,誰都不能碰、不能質疑、不能提出修正,否則就是阻礙的發展,就是回到過去,就是烏托邦,凡是改革的都是正確的,凡是改革的都是進步的,哪怕他偏離航向、哪怕他與民爭利,哪怕他和社會主義一樣變了味,哪怕他在一些領域酸、腐、臭,因為他的名字叫“改革”。寧要改革的草,不要糾正的苗。只要改革的,就是偉大光榮而且正確的,他的光環超過了黨,超過了人民福祉,超過了國家主權,超過了民族統一和民族復興大業。只改革別人,不改革自己。
有觀察家認為,越南的改革遲于中國,但他的成就超過了中國。其實并非越南船小好調頭,而是他在充分觀察中國改革的利弊,興利避弊。前車之鑒,后車之師,蘇聯不要解體,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能這樣蝸牛般前進?改革失敗不起!必須成功!那就必須有勇氣、有信心面對改革中帶來的問題,有魄力動刀,有智慧動好刀。這樣“黨”才不會出現危險,包膿養瘡,出問題是遲早的!這就需要有勇于承擔歷史的人,如同1978年的鄧小平一樣,敢于撥亂反正,敢于向腫瘤動刀。
縱觀中國大地,人人痛恨腐敗官員,為什么以腐敗問題被抓的官員自己都不服氣,都覺得不平,那是因為無官不貪,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查貪官,這怎么能不危險呢?更何況,一個包公解決不了大宋朝的所有問題,勇于向政治制度發出改革,那才是真正的、貨真價實的改革,大學在黨的領導下,工會在黨的領導下,企業在黨的領導下,省委書記兼任人大主任等等等等,學術討論不能沖撞黨的權威,維護員工權益不能影響企業生產,提拔生產主任要看是不是黨員,人大主任自己監督自己做的省委書記,說真話就是影響大局,破壞改革?說假話空話就是有大局意識,到底誰在維護黨的事業,誰在懈怠和破壞甚至斷送黨的事業?私人財產公開,直系親屬從事什么行業和什么職位是不是先從9人小組開始,不要動不動就代表誰誰誰,這樣,才是真正的改革,才會受到人們的擁護,才會一帆風順。黨的事業和生命才會永葆青春活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