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廣州市委十屆二次全會上表示:怕硬、怕難、怕負責,只摘花不摘刺,是從政為官者的最大恥辱(新華網2月22日)。
毛澤東同志曾說:“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隨著事物的發展,矛盾與問題總會客觀存在。能不能發現問題、敢不敢正視問題、會不會解決問題,既能體現了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能考驗干部的黨性修養,是干部是否真正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謀實事、解難事的“分水嶺”,是否真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試金石”。
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干部對存在的問題麻木不仁、安之若素、視若無睹,小問題就會拖成大問題、簡單問題就會拖成復雜問題、個別問題就會拖成普遍問題。當“和事佬”、做“老好人”,不講政策的盲目蠻干只會加劇矛盾,搞無原則的遷就照顧只能埋下禍患。
問題繞不過、躲不掉。特別是對歷史遺留問題和復雜棘手難題,因其形成往往有多種歷史原因和復雜因素,干部要樹立“功成不必我任期”的意識,堅持黨性原則、摒棄私心雜念,發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抓住問題的本質,力爭把矛盾化解在當前,把問題解決在任期,不讓眼前的問題成為今后的禍患,給后人留下“包袱”。
如果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就難以聽到真實的聲音,自我感覺就會良好。干部要善于聽取意見、見小知大、舉一反三、主動“找短”,拿著顯微鏡對全面工作進行檢查,從具體細節中發現問題、鮮花掌聲中預估問題、潛在隱患中研判問題。在對大量的、具體的、表象的問題進行系統疏理、歸納分析,從諸多矛盾和問題的關系中找出影響和制約發展建設的最關鍵、最突出、最要害的問題,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
矛盾和問題發現得越早、處理得及時,行政成本就會越低、效果就會越好、人民群眾就會越滿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