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逝世15周年之際,深圳媒體發表了高調紀念文章,特別是重點回顧了小平同志以深圳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為載體的《春天的故事》。從小平同志關于深圳等經濟特區有關的講話,我們可以發現小平同志對于資本主義的態度,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南方談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簡言之,就是小平同志從開始的無比警惕和防范,發展到了后期的逐漸寬松和自信。
當我們回顧小平同志逐漸擺脫“恐資”的歷程,會得到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迪。
改革開放初期,在1979年3月30日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小平同志專門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小平同志莊嚴指出:
第一條,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現在有一些人散布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一定要徹底駁倒這種言論。首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絕大多數人決不允許歷史倒退。
這是何等的斬釘截鐵毫不含糊。因為小平同志清醒地看到:“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當然,由于小平同志剛剛訪問美國等西方國家回來,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他也客觀地指出:“其次,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事實”。但同時,小平同志雖然沒有否定資本主義的歷史先進性,還是依然強調:
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
集中概括一下,小平同志當時的觀點就是資本主義某些技術性的東西可以借鑒,但絕對不會引進資本主義的制度本身。而對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小平同志自始至終堅持反對和極力防止的,主要集中在以資產階級自由化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上。而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小平同志也根據國家建設的客觀需要,認為應當大膽引進,這可以說是小平同志逐漸打消“恐資”心理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在對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問題上,小平同志也表達了對于管制資本主義的強烈信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要吸收國際的經驗》一文中,小平同志就講道:“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既然這樣,怎么會改變對香港的政策呢?實際上,五十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五十年后也不會變。前五十年是不能變,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變。所以,這不是信口開河”。眾所周知香港實行的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而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顯然并不排斥內地的這幾個香港有較為明顯的資本主義因素。
在社會主義是否搞市場經濟的問題上,小平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又有了中國特色式的理論創新。盡管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至今還堅持不搞市場經濟,但小平同志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憑借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勇氣,在全球率先探索和實踐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從而帶動了包括經濟、法制、文化等領域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移植、接軌和融合。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的積極方面成熟把握的基礎上,小平同志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旗幟鮮明地指出: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在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二個歷史性春天,小平同志再次高瞻遠矚地把握了中國的發展機遇,不僅是老人家自己已經徹底擺脫了“恐資癥”,也讓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都受到了一次非常重要而且管用的對資本主義的免疫教育。也正是對于姓社姓資無謂爭論的剎車,讓改革開放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得到了不可逆轉的無比鞏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