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界的爭端從來不是“主流”與“邊緣”的爭端,而是“正統”與“主流”的爭端。是以張五常、郎咸平、鄒恒甫、李稻葵、向松祚、周洛華、宋鴻兵、劉軍洛為代表的正統經濟學派與中國主流經濟學派的爭端。
所謂“正統經濟學家”,其實是那些真正的接受了系統的西方經濟學訓練,對西方經濟學有著透徹了解的學者,而主流經濟學者,則是在中國左右著經濟輿論,在中國影響力最大一群人。“正統經濟學家”,往往將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稱為“寵物經濟學家”、周洛華甚至發出了 “經濟學家是我的敵人”的聲音,而對于那些主流經濟學家的學識,正統經濟學家更是嗤之以鼻。
而這中國之所以出現“正統”與“主流”之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這些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這些人在讀大學時,
基本上都是學習的馬克思經濟學,后來才轉行研究西方經濟學,基礎很差,而成名之后的他們更是忙于演講走穴、到處擔任獨立董事,基本上就沒時間進行學術研究了,因此很多人幾十年都在說著同樣的話,比如張維迎一直強調企業家精神,林毅夫只要接受采訪就是談比較優勢,吳敬璉只要接受采訪就是談市場,其實并非這些人看重這些,而是因為他們只懂這些,你想讓他們談出些新鮮的東西,他們根本就不懂,因此才不斷的重復著這些陳詞老調。
經濟學是分很多流派的,而且很多流派其實都是上世紀80后代誕生的,如果只懂一點,或是只懂一個流派,或是一個流派都不懂,而只懂經濟學教科書上那點皮毛之論,那根本就不能稱為經濟學家。
在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中,真正具有學術水準的只有一個厲以寧,厲以寧對各個學派都比較了解,張維迎只懂半個學派,也就是只知道奧地利學派的一點皮毛,林毅夫只懂古典自由主義的一點點東西,這都是被淘汰的東西,現在很難將他歸到哪個學派里去,而吳敬璉對學派更是一無所知,吳敬璉只能算是經濟學的初級入門者,而當年的吳敬璉是個極左主義者,后來才從極左主義轉向極右主義,一躍成為了主流經濟學家。
其次,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很多并非學術出身,而是出身于官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后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鄧小平92年南巡之前,一個是南巡之后,中國發展進入快速軌道,其實是92年之后的事情。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是個荒唐的年代,當時中國的老干部都比較左,因此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就干脆直接重用年輕人,因此很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被調入中南海,直接協助領導進行決策,中國當時的很多政策都是這些年輕人制定的,他們當時的年齡大概相當于中國現在的80后,甚至是85后,都是剛畢業或是沒畢業的學生,但這樣的年輕人制定的政策,肯定會出問題的,結果果不其然,在1988年的價格闖關中,中國爆發了大混亂,這也成為了第二年政治大動亂的根源。后來鄧小平重新出山,扭轉局面,這些年輕人也離開了中南海,到海外鍍金一圈后,后來都進入了北大,從此從官場紅人一躍成為學術領袖。
中國主流經濟學家中比較知名的幾個都是這么來的,他們現在占據著中國幾乎所有的重要的學術官職,中國最重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基本上都被這些人統治著,記者只要采訪哪些問題,也都是按圖索驥的找到他們,各種各樣的論壇在聘請嘉賓時也是聘請他們,他們只要占據了這些學術職位,想不紅也難,他們在中國的走紅并非因為學術成就,更多的是因為曝光度比較高,公眾只知道他們。
第三、中國學術界,仍然沒有市場化,基本上還是按資排輩,教授在不同高校間的流動性很小,大學之外有才華的人更是很難進入大學,這些都導致了很多人才不能脫穎而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