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欣賞韓德強同志的文才和口才,為左派有這樣的人才而感到自豪和欣慰。韓德強同志近期有一個《抗美救國,轉型備戰》的講座,講的很好,絕大多數內容我都贊成。但有一個內容,我與韓德強同志有不同看法,那就是關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韓德強同志在講座中說:“一胎化政策使得我們今天出現了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老齡化提前進入,年輕人提前減少,學校不是要擴張,而是要減少,因為沒有生源,生源不斷衰減。工廠的打工模式有可能都維持不下去,出現民工荒,原因就是那些新生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韓德強同志認為,中國1980年以后的計劃生育政策,方向是對的,節奏、力度恐怕是錯的,應該放松計劃生育政策。
無獨有偶,就在習近平副主席訪問美國前夕,美國副總統拜登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發表言論,說一胎化政策“非常可怕”,“在未來二十年,中國的就業人口和退休人口將成反比。在一胎化政策下,中國經濟增長將會無法維持在現有水平。”美國人為什么反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很值得我們玩味。
人口政策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關系到中華民族能否崛起,關系到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否過上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人口政策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下面,我就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主要從經濟和社會層面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如何演變而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進行了第二次產業轉移,至改革開放初期,世界產業轉移基本完成,亞洲“四小龍”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這四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快速增長。在當時,亞洲“四小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亞洲“四小龍”國內的人力成本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又開始了世界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成為了目的地。同時,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需要大量的外匯,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發展外向型經濟、支持出口創匯是國家的重要經濟政策。隨著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中國,再加上國家信貸、財政和稅收政策上的鼓勵、支持,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經濟也取得了較快的增長。這個時期,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出口來帶動的。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外匯儲備逐年增加,由上實際九十年代初的幾十億美元、幾百億美元,一直增加到現在的三萬多億美元。
進入新世紀,中國加入WTO以后,世界經濟在美國的主導下迅速全球化,經濟(產業)在全球進行了重新分工,勞動密集型、資源型、污染型的產業迅速轉移到中國,中國原有的傳統產業,象紡織、服裝、鞋類等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時的中國經濟開始從獨立自主逐步演變成帶有殖民性質的經濟,中國在世界的產業分工中處在最低端。中國沒有規則制定權、定價權、商標權、金融霸權,加工貿易只賺一點可憐的加工費,出口企業靠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勉強維持,利潤低的可憐。過大的產能嚴重依賴歐美市場,美國動輒以貿易制裁威脅中國,中國失去了太多的利益。
二、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很多問題,根子都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產業分工。外匯儲備的增加,提高了中國的國際支付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但中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目前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對應的人民幣外匯占款,估計在二十萬億人民幣以上。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國內投放了二十多萬億的購買力,但商品卻出口到了國外,國內貨幣增加,商品減少,結果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虛假繁榮掩蓋下的勞動力就業,受到了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的嚴重牽制,如果歐美國家對中國經濟進行制裁,很多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導向型企業的訂單急劇減少,中國如果不在其他方面做出利益犧牲,國內企業就要倒閉、工人就要失業。而工人失業又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所以說,全球化綁架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
三、轉變發展方式是根本性的戰略轉變,但這種轉變受到了國際、國內兩種因素的嚴重掣肘。歐美國家需要中國這個勞動力素質高、價格低廉的世界工廠,以便能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供歐美國家享用。如果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由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改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中國生產的產品主要由中國人自己消費,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由目前的40%左右,逐步提高,最終要達到歐美國家70%的比重,這樣,中國人民才算過上了好日子。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歐美國家口頭上表示贊成,但內心是不希望的。因為在全球化產業分工的設計中,中國就是處在低端打工者的地位,如果中國不做這個打工者,一是沒有替代者(印度、非洲的勞動力素質不行,越南等國家的勞動力太少),二是即使找到了替代者,產品價格也會大幅度上升,歐美國家就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是他們絕對不能接受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資本主義的末日才是真正到來了。
穩定、充分的就業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國內龐大的勞動力大軍,需要就業的壓力,使中國轉變發展方式舉步維艱。要轉變發展方式,就必須提高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消費的提高,就必須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勞動者收入的增加,必然帶動企業成本的增加,企業成本的增加必然帶動產品價格的提高。如果歐美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堅決不同意提高產品價格,避免導致他們國家的通貨膨脹,這就面臨兩條道路:一是企業虧損、倒閉,二是產業轉移到其他勞動力價格更便宜的國家。無論出現哪種情況,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的勞動力大量失業,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提出的以提高消費為標志的發展轉型就會終止。
在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急需就業的重大壓力下,中國要實現產業轉移是不可能的,中國只能永遠處在低端打工者的位置,掙點辛苦的加工費用,永遠不可能過上現在美國人的生活。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是說過了嗎?“如果中國人也過美國人一樣的生活,需要二十個地球,那將是世界的災難。”看看,中國人的幸福生活成了世界的災難,它能讓你轉變發展方式嗎?為了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你就老老實實的做你的打工者吧,這是美國的美夢,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中國人口太多,促使政府不得不想方設法增加就業,要增加就業就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無限擴大,必然形成產能過剩,生產出的產品,中國人自己是消費不了的,必須面向世界,只有全世界才能消化的了,這就反過來促使中國老老實實地做世界工廠,老老實實地給歐美國家打工,美國人生活水平的夢想永遠也實現不了。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實行計劃生育,實行一胎化政策,使中國的人口在經歷二、三代人后,也就是經過80到100年,使中國人口降到8到10億左右,這時,中國的剩余勞動力少了,勞動者收入提高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如印度、非洲等,中國人民由打工者變成了消費者,徹底改變被歐美國家壓迫、剝削的處境。經過80到100年,中國人民就可以過上世界上最富有、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可能呢會有人擔心,實行計劃生育、一胎化政策,會帶來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們必須認識清楚,所謂的勞動力減少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世界市場、世界工廠來說的,也就是說,是相對于中國的世界打工者的地位來說的,并不是相對于中國的市場來說的。相對于世界打工者的地位來說,勞動力減少對中國是好事。現在某些地方的用工荒,不是真實的勞動力減少造成的,而是人們對勞動環境、勞動形式、勞動報酬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要被眼前的所謂用工荒蒙蔽了眼睛,要堅持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一胎化政策,減少剩余勞動力。在減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教育,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義務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中國轉型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創新中心、金融中心、高端制造業中心等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實行中國的徹底轉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至于計劃生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人口老齡化問題,我不是人口學家,不了解人口老齡化的嚴重性。人口老齡化是否可以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等社會政策加以解決,這是人口學家的課題。但我相信,人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與中國人民的子孫后代過上世界上最富有、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相比,我想,我們應該有勇氣承擔人口老齡化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也有能力承擔。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讓我們做出某些犧牲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