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拉開了國營企業改革的大幕,企業改革的兩個重點:一是權力過于集中問題,要擴大企業自主權;二是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問題,拉開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1979年7月13日 ,國務院下發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的5個文件,要求各地區和中央有關部門在工業、交通系統選擇少數企業進行擴權試點。 1980年1月20日 ,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經委、財政部制定的《關于國營工業企業利潤留成試行辦法》。由于在擴大企業自主權提高企業激勵的同時,價格體系,企業經營狀況不能科學安排。在1979年和1980年,我國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近300億元的財政赤字,社會零售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1979年上升1.9%,1980年上升6%。1978年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第一次動了國營企業皮肉,通貨膨脹1980年上升6%。
1981年10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國務院體改辦《關于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的意見》,指出:所謂經濟責任制,首先是企業對國家實行的經濟責任制,然后是建立企業內部的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開始轉向經濟責任制 1981年11月11日 ,國務院體改辦、國家經委等6部委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制定了《關于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這一《規定》對進一步實行和完善經濟責任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一系列問題: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到1982年底,全國實行各種形式經濟責任制的企業達到80%以上。由于實行了經濟責任制,政府的財政收支矛盾有所緩解。以1982年和1983年的國家財政收入為例,1982年達到1123.9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2%,1983年進一步增加到1248.9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1.1%。經濟責任制與前期實行的“放權讓利”相比,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政府對企業的控制開始由前期的實物指標向貨幣性指標轉變;使“放權讓利”由隨意的政策安排開始向制度性安排轉變。通貨膨脹1983年1.3%。
1984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又一次放寬了政府對企業的約束。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1985年在農村“承包制”改革的示范效應下,國家做出“承包制”進一步放權讓利。1986年開始進行試點,1987年5月,國務院決定全國普遍推廣承包經營責任制。1987年第4季度,預算內企業成本比1986年同期上升5%,虧損面增加40%,財政收入下降2.3%。“承包制”助長了企業的短期行為,企業在短期內向個人分配傾斜,而且隨著競爭日益激烈與1988年底社會上掀起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活動。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影響著企業,國營工業企業無法完成上繳任務。通貨膨脹1988年18.8%。
1989年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采取果斷措施,平息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暴亂。這場政治風波破壞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秩序,擾亂了正常的經濟建設進程,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損失。 1989年通貨膨脹18%。 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召開,通過《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取得了勝利。 中央決定,用三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努力緩解社會總需求超過社會總供給的矛盾,逐步減少通貨膨脹,使國民經濟基本轉上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軌道。改進計劃體制,適當增加指令性計劃的范圍和比重,強化指令性計劃的嚴肅性,完善指導性計劃的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中央和省區市的計劃管理權限,并改進和完善對大中型企業、企業集團的計劃管理辦法。進一步理順計劃、財政、銀行三個部門的關系,發揮計劃部門進行綜合平衡、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綜合協調經濟杠桿的作用,使計劃、財政、銀行之間緊密配合,按照治理整頓的要求,統一步調,統一行動。通貨膨脹1991年3.4%。
1992年初,南巡談話再次掀起新一輪改革熱潮。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并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是市場的基本經濟單元和競爭主體,從而將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聯系起來。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到1997年底,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的已達上萬家,一大批地、市的國有小型企業已經全部實現了民營化。 隨著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短缺經濟下旺盛的需求一去不復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使得企業經營體制尚待完善的國有企業面臨嚴峻挑戰。自從對國有經濟實施市場化改革以后,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的效率呈遞減之勢。特別是企業的虧損額不斷增加,虧損率不斷上升,由1978年的7.6%,上升到1995年的44.8%。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出現了國有工業整體凈虧損的狀況。1997年,我國下崗人員總數已超過1000萬人,占全部職工的近8%,其中需要政府提供再就業幫助或生活困難的有400多萬人。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國企改革,大大傷害了中國經濟的筋骨。通貨膨脹1992年6.4%,1994年24.1%
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更深入的改革。1997年黨的”十五大“之后,中央多次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力爭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作,還是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 2002年1 1月,黨的十六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并且提出“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國有企業的“兼并重組”、“整合壯大”成為作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目標。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2003年建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更為有效的監管。 2006年12月18日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以后對于軍工、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開發及電網、電信等基礎設施領域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應保持獨資或絕對控股;同時,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保持較強控制力,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通貨膨脹2002年0.8%,2006年1.5%。
2007年《反壟斷》法發布,針對國有企業壟斷行業的改革開始,引入競爭機制,動搖了國有企業的根基。通貨膨脹2007年4.8%,2008年5.9%。
2009年,4萬億投資近90%的項目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擁有,民營企業幾無參與。與此同時,大型國企也從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受益最多,而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占95%)則只能分些“殘羹剩飯”。 當年十大關鍵詞中“國進民退”位列其中:國人接受‘國進民退’,體現了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的愛國心。通貨膨脹2009年-0.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