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國內不降反貴暴露的真問題
并不多見,2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國內新聞”從《文匯報》摘錄一則:“在國內買‘中國制造’為何反而貴”。這是個老話題了,根本不“新”,但是之所以被《電訊》拿來,是因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教授的解釋頗有說服力。他認為,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經營需要承擔比在國外市場更高的貿易成本,結果推高了“中國制造”的國內終端價格。
舉例來說,一件“中國制造”的兔毛大衣,貼著外國商標,在上海的中信泰富廣場里賣2000多元,而在國外買,換算下來只要大約500元。紐約耐克鞋售價最高為832元,北京為2000元。于是,消費者不得不“用腳投票”,今后以后買品牌衣服,都會盡量去國外采購。
尹翔碩教授認為,直到今天,國內市場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雖然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但其實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又由于分稅制等原因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省與省之間實際存在著貿易壁壘。這種分割的市場直接導致了市場進入成本較高。此外,還有隱性成本支出,所謂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后的交易費用,在關系橫行的中國市場上,一家企業要拿到訂單,要花多少錢請客送禮?又要花多少錢去討回貨款?種種“公關費用”都要算進貿易成本,結果消費者面對的零售價格就高。
網友“黃海富”干脆說:一是貴在流通環節,產品從生產廠家出來后,要經過好幾個經銷商才到消費者手中,本來一百元的出廠價,到消費者手中已經翻了好幾倍了,這些經銷商為了獲得利潤,每個環節都在提價;二是經銷商運行成本高,一要交這稅那稅,二要交門面租金、員工工資、運輸費用、日常的辦公費用,為了獲得利潤不得不提價。——這種開拓國內市場的“代價”只能證明:成本高、風險大,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范、不合理,大大抬高了交易費用,侵蝕了它們產品的利潤空間。
說的一點不錯,“中國制造”國外便宜國內奇貴跟關稅沒多大關系,就跟國內市場沒有高度市場化有關。手頭舉三個例子說明:一是菜農的遭遇,菜在地頭很廉價,可到餐桌上要翻許多倍,菜農并沒有賺到錢;二是街頭煙酒店也好,商場里的品牌“中國制造”也罷,雖然乍一看生意冷清,但都是一天賣出一瓶酒或者一件衣服,就有可能顧住房租等費用,再賣,就是純賺,暴利第一;三是最近的“吳英案”,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吳英案說明中國距離市場經濟還有至少200年,因為中國經濟是建立在特權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利的基礎上。不能不面對,咱們所處的市場經濟需要打問號的地方太多太多,這也是“中國制造”在國內不能不貴的關鍵之所在。
不爭的事實是,上海的生活成本已高過紐約。不錯,在工資福利收入與房價、讀書、看病等生活成本“倒掛”的背景下,政府要“還富于民”,把更多的財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領域,讓百姓的生活負擔得以顯著減輕,實現“國富民強”。其實,這還遠遠不夠,更應該透過“中國制造”在國內不降反貴為老百姓“增負”這種現象,審視“WTO”多年以后,為何距離“市場經濟”還有200年呢?這才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