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整治網絡語言混亂的現象
夕照明/文
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以及多家門戶網站曾聯合呼吁堅決抵制網絡“三俗”之風,主要是指一部分網絡作品內容的庸俗、低俗和媚俗而言的。然而,一定的內容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與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凈化網絡環境除了要抵制網絡作品內容的“三俗”,還應該凈化作品的語言表達形式,倡導網絡語言使用的規范化,因為維護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也是凈化網絡文化環境不可或缺的題中應有之義。
早在60年前,人民日報就發表了題為《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重要社論(以下簡稱《社論》)。《社論》指出, “我們在語言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能容忍的混亂狀況。有些人不重視和不肯好好研究祖國的語言,相反地,他們不但不加選擇地濫用文言、土語和外來語,而且故意‘創造’一些僅僅是一個小圈子里面的人才能懂得的各種不倫不類的詞語,他們對于任何兩個字以上的合成詞都任意加以不適當的省略,以致濫用省略成為通病”。令我們感到驚訝和遺憾的是,《社論》指出的這些“不能容忍”的無視語言規范化,濫用生造詞語的“混亂狀況”,60年后的今天仍然屢見不鮮地出現在我們的媒體上,尤其在網絡語言中更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
當今網絡流行語中常見的有悖于現代漢語遣詞造句的語法規則和修辭邏輯基本要求,遣詞造句不規范的語言亂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其一,任意簡化。即極其不嚴肅地任意省略不該省略的語言成分,比如把“改革、開放、搞活”簡化為“改開搞”;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簡化為“鄧三科”;把“偉大、光榮、正確”簡化為“偉光正”;把“共產黨、社會主義”簡化為“共社”等等。這些所謂的“簡化詞”,均非人們共同認可、理解、通用的,因而造成了語言的混亂,有損于祖國語言的規范、純潔和健康。當然,我們并不一概反對使用簡化詞,但任何一個合成詞或詞組的簡稱,都必須符合現代漢語構詞的語法規則和人們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同時還必須為人們所接受和理解,比如網絡流行語中的“給力”、“三俗”、“三個代表”等簡化詞,就是比較規范的。
其二,中英相雜或以英代中。即刻意在一個中文句子中夾雜英文單詞,表達被其取代的中文詞語的意義;抑或用一個英文單詞或短語,表達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義。前者如“hold住”(承受、堅持住)、“想到what說what”(想到什么說什么);后者如“out”(出局、落伍)。且夾雜的英文單詞或短語并非文章內容或特定語境的實際需要,而純粹為了顯擺網絡漢語言洋化的“時尚”。誠然,正如《社論》指出的,“……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我們不是硬搬或濫用外國語言,是要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于我們適用的東西”。而不是為了華而不實地用外國語言來點綴裝飾我們的母語。更何況,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是望塵莫及的外國語言無法比擬和取代的。
其三,借代不明。即用一個莫名其妙的詞組,指代只有作者本人或一小部分人明白的某件事或某一層意思,而絕大多數的局外人是看不懂的。比如,“被代表”、“被和諧”、“請喝茶”、“特別是”等等。“借代”原本是一種修辭方式,其特點是用事物一個局部的鮮明特征指代事物的整體,比如用農民的“泥腿子”這一特征指代“農民”,等等。顯然,以上令人費解的實例是有悖“借代”的修辭規則的。
其四,濫用方言和諧音詞。作文時基于文章內容的需要,適當適度地引用方言是無可非議的,特別在文學作品中描寫人物對話時,恰當地使用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籍貫的方言,則能產生準確、鮮明、生動的修辭效果,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然而,“濫用方言”則是指在一般議論文中,無視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是否需要,單純為了片面追求所謂的語言“鮮明、生動” 的修辭效果而任意引用方言,甚至熱衷于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冷僻方言。比如,用云南方言“有木有”取代“有沒有”、用廣東佛山等地的方言“無厘頭”表示“夸張、諷刺、搞笑、粗俗、不可思議”等意思。此外,在失之規范的網絡流行語中,還有一類無端使用諧音詞取代句子中某個對應的詞語,如把“什么都是浮云”寫成“神馬都是浮云”。有這個必要嗎?為什么要讓讀者如看天書般不知所云?如果把與那些方言詞或諧音詞同義對應的書面詞直截了當地寫出來,豈不更簡潔明了嗎?殊不知,語言鮮明、生動的修辭效果是以語言的準確、簡明為基礎的,否則鮮明生動便無從談起,而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文害意。
其五,生造詞語。即憑空杜撰一些連詞典上都查不到的誰也看不懂的“新詞”,比如另造一個“尚若”,取代“倘若、假若”;另如把現代漢語中“的、地、得”這三個結構助詞一并寫成“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在浩若煙海的祖國語言寶庫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數詞語可供我們選用,為什么還要自行生造詞語呢?殊不知,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是在人類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形成和豐富發展的,“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類思維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標”(斯大林語),絕非人人都是造字的倉頡,可以隨意杜撰的。
毋庸置疑,上述網絡流行語中那些五花八門的語言亂像,早已越出了語法、修辭、邏輯等語言規則所能允許的范圍。正如《社論》指出的,“這種語言混亂現象的繼續存在,在政治上是對于人民利益的損害,對于祖國的語言也是一種不可容忍的破壞。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糾正這種現象以建立正確地運用語言的嚴肅的文風”。為此,筆者建議我們的網站和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也要像堅決抵制網絡“三俗”之風那樣,雷厲風行地整治網絡語言的亂像,積極倡導網絡語言規范化,以進一步維護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