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之水天上來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闕千年前的宋人小詞,完全可作今天東江流域人民與香港同胞手足情深的生動寫照。
東江,中國第三大河珠江的東支,發源于江西南部安遠、尋烏一帶的深山,在東莞虎門注入大海。
香港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仰賴東江之水維系城市運作。
在中國近代史上,號稱東方明珠的香港,是一個頗令國人百感交集的地方。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讓中華民族蒙受喪權割地的奇恥大辱,特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地緣優勢,又讓港人創造了令人感嘆的建設成就。但是,刻骨銘心的國恥提示國人,香港盡管高速發達,仍是祖國母親的兒子,而這種高速發達本身,又不斷強化著脫離母體的先天不足。
由于香港三面環海,面積狹窄,既無河流湖泊,加之四時降水不均,一向缺少淡水。20世紀以來,隨著城市急劇擴大,經濟高速發展,淡水奇缺的困難進一步凸現。曾經流行一首歌謠:”月光光,照得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1963年,香港遭遇了60多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干旱,6月13日,港英政府不得不宣布限制用水,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只供水4個小時。350萬人的生活頓時陷於困境,恐慌籠罩著港島。許多外國觀光客過門不入,紡織業因缺水減產30%—50%,農業損失1000多萬港元, 134個行業停工減產損失達6000萬港元。
香港的水荒,引起了中央政府和人民的極大關注。1963年5月25日,廣東省省長陳郁發表講話,表示可以向香港免費提供淡水。為了徹底解決香港用水困難問題,政府決定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應香港。1963年12月,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中央政府撥出專款3584萬元,工程只用11個月就高速建成。1964年4月22日,廣東省政府會同港英政府在廣州簽訂《關于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協議規定從1965年3月1日開始,每年供給香港淡水6820萬立方米。香港從此用上東江水,如久歷饑渴的幼兒得以吸吮母親的乳汁。
近40年來,為了滿足香港不斷上漲的用水需求,東深工程於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分別進行了三次擴建,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累計耗資20億元,開挖的土石方總量筑起一道10米寬1米高的道路,可從深圳達到達北京。東深工程的對港供水能力已從首期的6800萬立方米增至11億立方米, 相當於首期工程的17倍。年供水量占香港年總用水量的七成以上。
提起東江水,香港居民無不自內心發出感激之情。香港商界名流霍英東曾說,如果沒有東江水,就沒有香港今天的繁榮安定,香港可能會變成“臭港”。香港回歸之前,每任港督到任,總要拜會東深供水工程,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回憶錄中談到香港問題也提到東深是香港繁榮和同胞生存的特殊工程。
為了保證香港同胞的用水安全,東江源頭以及沿江兩岸百姓不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經濟上也不惜承擔了重大犧牲。
作為東江主要發源地的江西省安遠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面積近2400平方公里,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由于自然條件惡劣,1992年,東江源安遠的水土流失面積達37420公頃,頻繁水旱已威脅到香港同胞飲用水。近10年來,貧困的安遠縣每年擠出100萬元以上資金治理水土。同時,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放棄其曾占中國出口量五分之一的香菇產量,規定源頭百姓不上山砍柴燒碳,不放菇,不種木耳,以保護森林資源,涵養水源。
每年植樹造林季節,安遠的農民群眾都自發上山植樹造林、護源。三百山周圍孔田等五個鄉鎮的農民自發成立21個護林、護獸協會,組織當地群眾簽訂護源護林公約,不定期組織農民巡山護林、護獸、護源。一些農民還甘當“義務守山人”,定期在三百山林內巡山,制止毀壞林木、狩獵鳥獸等行為。
東江水流出贛南大山,由坐落在東江左岸的太園抽水站跳躍而上,穿越石馬河進入東深渠道。
多年來,東江一直是廣東最重要的河流水源保護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省先后出臺7個有關東江水質保護的法規及規章,用以保護沿線植被與水土,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嚴格控制嚴重污染型企業的建設,在沿線城鎮實行嚴格的排污治理措施。一個省為一條河一個工程專門頒布這么多的法規,在全國是罕見的。
依照有關法規,省政府組織東江上游的惠州、河源兩市封山造林,抓好水源的生態涵養。為保護江水不受污染,各地投資建成一大批治污環保工程。
多年來,廣東省河源市為保護東江水源采取強有力的切實可行措施,關停了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為治理污染源,恢復沿江植被,不惜投入巨資,以貧窮為代價保護了東江,造就并保護了廣東最潔凈的這盆水。現在,河源這個全省最貧困的山區地級市,仍然守著連平、和平、龍川、紫金、東源等5個特困縣。
由于各種環保措施積極有效,東江水質從源頭三百山直至東深供水工程取水口處,都保持在Ⅰ至Ⅱ類水質標準。
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香港同胞為東江沿岸人民全力保護水源的行為所感動,香港的士車行的鄭克和先生1998年到三百山觀光旅游,看到山下村里孩子在沒有玻璃窗的學校上課,心疼得老淚縱橫:“村民們守著山上的億萬元木材,卻甘愿過著如此貧窮的日子,全都是為了我們!”回到香港后,他積極發動同胞募集數十萬元,三所希望小學就此落戶在三百山下。
港商賴達雄在安遠縣投資興辦制衣廠之余,也在油菜村先期投資200萬元創辦千畝生態臍橙精品果園。香港回歸10年來,有數萬多名香港同胞來到三百山尋宗探源,他們參與當地組織的營造申奧林、回歸林等較大型植樹造林活動,并栽種紅楓樹、松樹、薄荷,認護古樹、幼林。
如今,三百山成了花果飄香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香港也被證明為世界上飲水最安全的地區之一。正如香港同胞所說,“清清的東江之源,是兩地親緣的最好見證。”
東江長流,是造化的天然安排;碧水長存,靠的是沿江百姓的精心呵護;香港同胞和內地人民相互支持,更是華夏兒女血濃于水的真切見證。此水滔滔無盡,此情天長地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