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終”、“慎始敬終”與“善始敬終”有感隨筆
強壇網友青帝使者發了一篇帖子,《“慎始敬終”考(原創首發)》,對于“慎始敬終”的來源做了一番詳盡考證,考證過程相當好,只是最后的結論,在下私底下認為沒有點出要義,有點不痛不癢之感,聯想最近的一句流行詞匯“善始敬終”,所以也想一吐為快。
誠然如青帝使者網友所言,古語中對于這種意思的詞匯有兩個用得最多,一個是“善始善終”,一個是“慎始敬終”。但是這兩個詞匯有什么差異,卻沒有說明,很是可惜。
其實,這兩個詞匯表達的意思是有本質區別的。
“慎始敬終”的表達早于“善始善終”,“慎始敬終”最初是用來描述兩個不對等力量相處時的客觀過程,最早的直觀描述就是君臣之事。它既算是君臣之禮的一種體現,也是對于身為臣子的一種告誡?!吧魇肌币庵缸鍪虑绊毧紤]周全不要沖動,一來要確保實現一個好的愿望再動手做,即所謂動機要正確,二來要確保能獲得一個好的結果再動手做,即避免出現類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果,畢竟事君與交朋友不同嘛。而“敬終”意指嚴肅認真、始終如一地工作態度,并坦然、豁達地對待結果。因為君臣之間控制力的不對等,一個過程、一項工作并非有了一個良好的愿望和周詳的準備就一定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萬一功敗垂成或者取義成仁,那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有君臣這種上下級關系的限制,那也沒辦法說啥。其實不僅是君臣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也往往是這種結果。所以孔夫子既說過“事君慎始而敬終”,來表達儒家思想中的一種豪邁的堅定與一種豁達的樂觀,他也說過另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描述有類似的意思,只是人們往往把它片面地理解成了聽天由命的一種悲觀態度,而忘了前一句的“盡人事”的執著與信心。
當然,“慎始敬終”絕不僅是君臣、上下級之間的人事,而是自然界中所有不對等力量相處時的必然客觀規律,也是中華文化中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二元論中的對立統一如何能在對立中走向統一、和諧,當然是在變化、交流、妥協、融洽中完成的。
“善始善終”與“慎始敬終”的本質區別在于,它不是一種客觀描述,而是一種主觀愿望,最早見于《莊子》,是表達了人們對“始”和“終”的一種豁達態度,后來轉換成人們對“始”和“終”的一種美好期待和對“圓滿”的向往,最后定型為基于一種美好的期待而對人們行動與態度的一種激勵或者是評價。
如果你理解了“慎始敬終”與“善始善終”的差異,相信你會覺得“善始敬終”的表達方式很有些古怪甚至詭異。為什么呢?
如果你能客觀地看待問題,有“敬終”的想法,想必起初就要有“慎始”的態度。因為“敬終”往往意味著不好的結果,所以你需要去“慎始”,這也是這個說法的目的,要讓人警惕和深思。如果我選擇了,我“慎始”了,我也估摸著大概不那么好“終”,那么“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或者“愿賭服輸”,未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豁達與豪邁。
如果你從主觀角度地來看待問題,有“善始”的做法和期待,那么堅信“好人有好報”,“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我已“善始”,而我努力地去做,盡我之力來“善終”,至于他人來看我是否是“善終”,我根本不去在意,“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未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莊重與自信!
可是“善始敬終”就不一樣了,它的意思看起來好像是我抱著一種美好的愿望來做事,而且估摸著、或者有人給我打過包票一定能成,所以我連拼死到底的勇氣都有,可是現在我已經隱約估計到了不妙的后果,而且它嚴重違背了我起初做事得好報的初衷,使得我難以承受這種后果,所以我也不愿意獨自承受,因為我起初就沒打算承受這樣一種結果,我一定要讓世人知道我的冤屈,最好能救我出“苦?!保拍茏屛也恢潞薅?,可是我又感覺別人恐怕不會拉我一把了,故此發出“敬終”這樣一種類似哀鳴的聲音。這未免給人一種很小家子氣的感覺,而且讓人隱約感覺其做事的初始動機是為了自己的某種目的,不過最后恐怕難以達到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