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機器結構、功能的歷史變遷
一、古代中國社會機器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以來,中國社會機器就開始出現中央控制系統。在此基礎上,社會機器的組織方式不斷發展。
首先出現變化的是中央控制系統零部件的篩選制度。
早期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控制系統零部件。后來出現不分種族、貧富的科舉制度,還出現了官員逐級培養篩選淘汰制度。這樣,中央控制系統內部零部件的篩選,就實現了一一對比、優中取優,且每個零部件的評判標準具有一定可見、可比、可控、可重復性。
但這樣的社會機器結構、管理方式還是有一些缺陷。表現在:
1.管理缺陷:
1)中央控制系統中的一個個零部件,用八股來做篩選淘汰的評判依據,評判標準比較狹窄;
2)皇帝有直接任命權利,具有部落酋長推舉制的殘余。
2.結構缺陷
主要表現在:
1)中央控制系統與外周執行部件之間的,行政指令下達,外周信息的上傳,信息傳導通路不暢; 這個結構缺陷至今如此。
2)皇帝這個中央控制系統核心部件更換方式是世襲,靠部落血腥斗爭方式獲得家族性政權;
改朝換代實際上是一種對中央控制系統整體更換的過程。
回顧各個朝代的社會機器功能,古代中國社會機器,呈現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只要中央與地方的信息交換越通暢,整個社會機器就運轉越良好。
但因為這個信息傳導系統的組成部件是人,人有私心,有解讀指令的隨心所欲,就造成信息的不真實;中央控制與外周執行系統之間的控制與反饋控制就不能很精準地進行,就造成機器運轉失調。
常說的“人治”,就是指的這樣的信息傳導系統,及外周執行部件的指令變數太大。
這是一個確確實實存在的社會機器結構缺陷。
因為缺少一個現代技術輔助,這樣由人組成的行政指令傳導系統,始終沒有得到革新,這個社會機器結構上的缺陷持續存在。每次改朝換代之后,都是同樣的問題。社會機器結構上的缺陷沒有得到更新,社會機器就只能散架后,重新按照老圖紙安裝,再散架,再安裝.....永無止盡,改朝換代因此成為中國社會機器變遷的常態。
這要求我們看到中國社會機器結構上的缺陷,在于-------行政指令信息傳導系統。
這需要借助現代技術,物聯網來解決,用物聯網來傳輸行政指令,克服人治的私心,對行政指令解讀的隨心所欲。讓中央控制系統與外周執行部件之間的控制與反饋控制,更精準。
這種結構缺陷,至今仍然存在,且是我們社會亂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各位眼中社會的結構是什么?先給自己提問。若沒有結構,你怎么找到可操作部分?要改造社會,首先需要知道社會結構。知道社會亂象來自哪些結構缺陷。才能去增加、刪除、或者改造某些社會機器結構,使社會機器達到我們需要的功能。
二、近代社會機器結構
我們談到過西方社會是一個部落社會,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沒有中央控制系統,或者用社會機體模型看,就是缺少中央神經。
近代中國社會機器結構,就是被西方這樣的部落社會影響,造成很多結構上的變化。
首先是義和團----拜上帝教的出現。社會機器結構中,出現反抗中央控制系統的模塊。
然后是西方國家支持的地方軍閥----一種部落式人群集團結構,一個個細胞團。失去中央控制系統后,這些利益模塊之間,發生了模塊與模塊之間的機油利益爭斗,造成社會機器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秩序性的喪失。造成社會大規模動蕩、人員物資消耗。
這種外周模塊,不僅以利益作為分類標準,引入西方的宗教文化后,還出現了以宗教式政治信仰為分類標準的模塊。這樣的以意識為核心的模塊,產生的斗爭同樣是大規模、破壞性的,如:文化大革命就是這樣的意識模塊斗爭。
在這些意識模塊/部落斗爭中,社會機器結構還是有了很多改變,表現在:
1. 中央控制系統核心部件,被納入科舉、逐級培養篩選淘汰體系;
2.中央控制系統零部件的篩選評判標準,不再是八股,出現了行業標準,具體的技術參數指標;
3.有了專業的中央控制系統零部件培養機構
4.中央控制系統更換具有歷史延續性,是單個零部件的更換,避免了整體更換造成的社會大規模動蕩,人員物資消耗。
5.外周執行部件有了模塊化,國企、人民公社、生產隊....
三、現代社會機器結構
1.改革開放后結構
文革后,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的意識模塊基本上消失了。外周執行模塊,就是僅有的幾個國企、人民公社,且每個模塊內部的零部件就是按部就班狀態,每個社會任務都是中央來安排布置。社會任務不足,外周模塊運轉沒有主動性、積極性,是這個時期社會機器的主要特征。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外周執行部件,被允許模塊化成為一個個公司企業,允許追逐利益機油,允許發展新產業結構,構建新的社會機器模塊。
這樣模塊化的外周執行部件,在社會任務執行功能上有很多優勢,在組織性、結構性、功能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2. 新產生的結構缺陷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央對外周模塊放權;可隨著這些外周模塊的逐漸壯大,中央控制系統開始對它們失去控制;外周控制系統/地方政府,逐漸與這些外周模塊糾集在一起,形成地方諸侯式政府,拒絕中央控制,造成外周地方政府諸侯化、地方利益部落化,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外周模塊間存在很多散兵游勇的零部件(弱勢群體,如農民、手工業者),在各個強大的外周模塊之間,被擠壓,被掠奪機油,其生存狀態堪憂;社會機器中央外周之間信息傳導通路是由人構成,為滿足私心貪欲,修改狀態信息數據,造成外周反饋信息失調,下達行政指令得不到精確執行。
外周執行模塊/利益集團,不聽中央指令的現象,會出現毒奶粉、地溝油、炒房團、強拆隊....造成模塊之間的散兵游勇式零部件被擠壓,被機油掠奪;可這些外周零部件的狀態信息,卻不能準確反應到中央。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上訪。
可見,古代社會機器的行政指令傳導系統,外周信息上傳系統的結構缺陷沒有解決,還出現了新的結構缺陷,就是地方諸侯化的利益模塊。
我們常常說要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要在社會機器里找到對應的結構,找到可操作部分。
這樣一個中央、外周信息,行政指令傳導系統就是要進行建樹的結構。
這個只能使用物聯網結構打造來實現。
烏坎事件
最近的烏坎事件,就是地方利益部落(外周執行模塊)與當地村民(外周執行零部件)之間的摩擦碰撞。
產生這樣的事件有兩方面原因:
1.部落化的利益結構(地方利益部落)與一盤散沙的利益結構(當地村民)之間的力量相差懸殊
2.中央指令下達不暢,外周反饋信息不準確
從這些社會機器結構缺陷,導致的功能錯亂,解決這樣的結構缺陷,方法措施有兩個:
1.進一步模塊化一盤散沙的零部件結構(弱勢群體:村民、手工業者等),使之力量與模塊化的利益結構(地方利益集團)得以對抗,如村民自發組成華西村那樣的聯合企業,而不是單打獨斗。
2.建立更加通暢的指令上傳下達系統(物聯網政治),讓行政指令執行得到精確監控,外周狀態信息準確上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