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拘一格選人才”切忌“寬己律他”
今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仲祖文《不拘一格選人才》,倡導形成識才、愛才、用才、惜才的良好氛圍。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民以才富。國家興旺、事業昌盛離不開人才支撐,但人才不是通才,需要適崗對業才能發揮他們的才智才干。
在“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大環境下,選拔人才就必須堅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則。相對于人才的數量而言,崗位是相當有限和緊缺的資源,好的崗位和平臺就成了“稀缺貨”、“香饃饃”,這既加大了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度,又加大了人才競爭的激烈度。因此,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發展的競爭就演變成了人才的競爭。
由此,有了“人才強國、強省、強市……強企”等系列口號和提法,各行各業也制定了不少引才、用才的特殊政策辦法,在公司企業,高薪引才、高薪留才成了“殺手锏”;在社會服務行業,出現了“獵頭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等新興行業;在黨政機關“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破格提拔”成了發現人才的創新舉措……對人才的重視不言而喻。
應該說,尊重人才、關心人才、重用人才成為社會的風向標和大氣候,是民心所向、人才所望、事業所需,這種方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固定下來。但現實中有少數人,對“不拘一格選人才”存在“寬己律他”的雙重認知標準:當“不拘一格”選到自己或自己的親人朋友時,認為這個制度公正無比,這個決策英明萬分;當“不拘一格”選到他人或自己的競爭者時,就認為社會潛規則盛行、不公事囂張,更有甚者在背后搞“黑材料”,在網上帖“大字報”,自詡為知情者,四處造謠中傷、攻擊詆毀,企圖通過制造輿論混亂來中止他人的選拔程序。周森鋒、焦三牛等年輕干部的使用,遭到網絡圍攻和輿論熱炒,就是典型的例子。
人民日報的《不拘一格選人才》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束縛人才成長的陳舊觀念,優化社會、輿論和政策環境。這個環境的營造需要人人真誠關心、人人理性參與,若總是用“寬己律他”的雙重認知標準來對待“不拘一格選人才”,那么,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人才,還有社會信任、事業發展和國家興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