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不孝”道德觀念與人口戰略
探險勇者原創
2012.2.8
自然界的一切動物,都有生育機制以支持物種的延續。而人類更有其獨特的生育文化。古訓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多子多福”,這就是中華的生育文化。“以生養為福”“不育不孝”的道德約束,使中華民族香火旺盛,朝氣蓬勃,不僅鑄就五千年華夏文明,也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不育不孝的文化支持了新中國毛澤東的人口戰略,鑄成前30年人口增長一倍的民族輝煌。新中國誕生以后,由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以民生為首的建國方針,使醫療衛生事業的迅猛發展,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壽命。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有利于人口生產。在國家百廢待興、百業待發的條件下,毛澤東以驚人的氣魄,制定鼓勵人民生育的人口戰略,從而取得人口與經濟雙豐收的舉世無雙的奇跡。人口戰略使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沒有豐富而勤勞的勞動力是不可能實現的;人口戰略促使國人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各國社會,帶去中華文化,產生世界影響。人口戰略形成世界潛在的最大市場—中華大市場,一旦市場發展,可左右世界經濟與社會的走向。也唯有人口戰略這樣和平方式,才能使中華民族雄踞世界民族之嶺。
中華民族進一步發展必然得以不育不孝道德文化的支持。三十年前,資改派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壓制人口生產以達到虛假繁榮的假象,強推“獨胎生育”政策(也稱421工程即第一代4人、第二代2人、第三代1人),并且鼓勵無胎不育,促使不育不孝道德觀念的淡化。
人口生產有一條規律,即隨著人口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生育意愿必然趨降,出生率與人口文化程度的提高呈反向運動。世界各國的現實證明這條規律。俄羅斯、法國、德國這些文化教育較高的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已經引起政府的煩惱,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面臨消亡的命運。中國人口生產的城鄉差別也證明這一點。即使政府不提出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也會隨著普遍文化程度的提高,減少出生率。中國強制性推行“獨胎化、無胎化”計劃生育,加上大幅消減三大福利,人民的養育成本大幅度提高。三大因素促使人民生育意愿加速淡化。可以預見,中國也面臨民族“下降通道”的問題。上海率先進入老年社會,當今的70后、80后選擇一胎、無胎的生育家庭的已占多數。全國大齡未婚男子達到六千萬。警報已經拉響。
總之,中國的人口戰略已被計劃生育與三大福利消減式改革阻斷。老齡化、人口負增長將不久成為國家問題。
由大城市向農村蔓延的“獨生不育”、“無孩一生輕”文化,“獨身”文化已經嚴重壓制“不育不孝”文化,成為社會主流生育文化。
胡錦濤指出:人口生產要保持平衡。當務之急必須從新建立“不育不孝”的生育文化,與之配套的生育政策是:取消獨胎化政策、四二一工程,而采取鼓勵二胎即二二二工程。只有每個家庭的平衡,才能最終達到民族人口的平衡。如果普遍家庭的斷子絕孫,最終致使民族衰亡。
家庭、家族、姓族、民族,是有機地結合,每個人理應承擔兩家兩族的延續、興旺的責任、擔當,“不育不養”是一種反人類的文化。我們不能容忍反人類文化的蔓延,否則,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將在對中華民族的犯罪。
中華民族的文化程度的提高,是一種趨勢,造成生育淡化,如果我們重視重建“不育不孝”生育文化,兩者制衡,保持民族平衡發展,必定使毛澤東的人口戰略劃上完美的句號。
中華民族萬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