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炊煙直沖天,高山峽谷出甘泉。小溪靜淌魚兒游,牛羊尋草田埂間。飛鳥唧唧喚伙伴,蜜蜂嗡嗡踏花瓣。春來花開先富貴,深秋落葉水早寒。這是一個自然而又美麗的地方,沒有讓人窒息的工廠的濃濃大煙,只有隨菜香而起的炊煙;沒有臭的幾乎讓病毒都沒法生存的臭水,只有緩緩流逝清澈見底的小溪;沒有籠中小鳥悲鳴的叫聲,只有鳥兒自由自在快樂翱翔的暢快;沒有“door”與“door”相隔三五步,門后之人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奇特景象,而只有眾人圍坐相視餐,他家之菜放在我門前,我家播種他人先到田。在我們的鄉村,人們是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真正的是鄉里一家親,這才是我們社會主義應該奉行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才是真的的和諧社會嘛。而反觀我們的城市:交通,食宿,衣食等物質條件是高度的發達,然而個人以及集體都是裹著防彈衣,戴著鋼盔,盡量斷絕一切與其他人發生關系,當然除了必要的。自掃門前血,莫管他家瓦上霜;閑事莫管,回家過年,這些事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社會個體的責任逃避當然就得整個社會來承擔嚴重的后果。比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馬路變守著一個病危的母親,哀求路人深處援助之手,但可悲的是,投來的卻是好奇,不在乎,質疑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不行發生了,由于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母親不幸離開了可憐的孩子,從此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對一切的不信任以及仇視社會的種子。多年以后,孩子刻苦努力成為了一名炸彈專家,可怕的是,這么多年以來,催其奮進的卻是深埋心底的仇恨,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幕幕的悲劇,是一系列的炸彈爆炸案造成的物質損失以及形成的公眾的巨大心理傷害。這是這個可憐孩子的悲劇,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悲劇。那么,我們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責任該由誰來負了?那個失去母親然而本可享受母愛的炸彈工程師,冷漠的路人,路上奔馳的汽車司機,附近執法人員,抑或是我們的整個社會?如果當時路人既是或是路過司機將病危母親送入醫院,母親得救,孩子感恩救命恩人及整個社會,他以及他的后代都會成為救人于危難的好人行列,此事件也會在社會上引起共鳴,號召更多人去當“好人”。如果炸彈工程師可以以積極的方式面對過往,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思考問題,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由于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國內外眾多因素綜合造成的,是社會轉型的癥狀,不應該鉆鉆入自己設下的仇恨牢籠,而應該積極投入社會,阻止此類的悲劇再度發生。
其實,造成這種冷漠的原因很多,但就社會本身構成因素來講,我認為有兩大主要原因;第一,我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大落后于物質發達程度。這種精神與物質的不對等就會早就很多的社會問題,包括:唯物質論,民族精神的淡漠,國家及集體意識的淡漠,唯我中心論等等。但我們不能讓社會物質明文發展聽停下來等待精神的敢追,只能加大精神文明建設,最終達到一種和諧,協調的發展。
第二,城市社會階層構成極其復雜,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及不信任在我國社會轉型期變現尤為突出。然而在農村上述的時間久不可能發生,因為在農村基本上全是農民,階層成分比較單一,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及利益沖突。農村的這種簡單也就孕育了發生重大變革的條件,比如,中國的革命戰爭就是從農村開始,以農村包圍城市;改革開放也是從農村的聯產責任承包制開始;那么我國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當然也應該從農村開始,從農村突破,事半功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