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泰特談話214:中國古代戰爭和革命沒有推動文化進步
中國近現代,“革命”這個詞,恐怕是社會政治文化中聽說的最多。
那么什么叫“革命”?“革命”這個概念主要是用于社會政治文化領域,“革”就是革去,就是割掉和除去,就是否定;“命”就是社會文化的命運,社會文化命運的靈魂是政治權力,因此“革命”首先是革去和打倒某種政權的命運。
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壽命有文字可了解的長達三千多年,社會政治文化的壽命如同個人的自然壽命,是有生有滅的;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的生命力,雖然時空上在全世界獨一無二,但它衰敗的跡象很早也就暴露出來,最突出的證明就是中國文化內部不斷循環的發生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富人和窮人)你死我活的戰爭,這種民族內部無休止的全社會規模的戰爭,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
中國這么大的文化軀體,曾經不斷被北方人口極其稀少的民族侵略甚至征服(因此很早就在北方建筑防御性長城),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化內耗戰爭無窮無盡,導致中國文化體質經常性的十分虛弱。
在三千年的漫長時期,中國文化雖然傷痕累累,停滯不前,但它沒有碰到強有力的文化競爭對手,或者說沒有更優秀的并且有規模的文化跟它競爭,因此,中國盡管不斷的內部戰爭導致文化危機周期的毀滅性的爆發,但是中國文化并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舞臺,每次遭受生靈涂炭的戰爭后,中國文化都是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在戰爭的物質廢墟上,又有新的政治代表精神抖擻的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和被推翻的前任統治者,都采用同一種統治文化,即孔孟之道和老莊思想。
因此拿近現代中國革命(后文將分析)比較,中國歷史上三千年發生的戰爭和革命,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
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風起云涌,盡管這是階級的戰爭,但它的歷史文化意義,和馬克思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判斷是不相符的,即它沒有推動中國文化質的飛躍,馬克思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視中國文化是世界的一個特例。
除了農民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還有統治集團內部的戰爭、外來民族征服戰爭,中國這三類戰爭的規模和斗爭的激烈,所導致的人口死亡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毀壞,不遜于它同時代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的戰爭所帶來的危害,但是中國文化以外的人類戰爭,很多是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比如馬克思說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的確是西方文化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
為什么中國文化內部的戰爭沒有推動歷史前進?中國文化歷史革命規律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中國政治文化因此迷信神秘的天的命數。
筆者對這一問題根本解釋是:中國文化的戰爭,都是圍繞物質的爭奪,簡單到這一點,便可以發現:農民戰爭、統治集團相互戰爭、民族征服戰爭,這三者其實沒有本質區別,正因為沒有根本區別,它們戰爭的結果無一例外或早或遲,又回歸到原來統治文化的模式上。
每一次大規模戰爭,唯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文化在規模上有了新的擴張或者減少,但中國文化性質沒有變化,如若稱得上變化,就是它的歷史走向是更加保守,更加頑固。
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歷史上大的戰爭,一般具有精神的目標,精神價值發展的目標,都可以歸結到人權的爭取,這種人的精神價值認識和解放斗爭的文化,早在古希臘文化“人認識你自己”的思想信條中,就被寓意了。
人類文化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的精神解放和獨立,如若社會革命戰爭,帶來人的更高一級的精神解放和自由,那么這種戰爭(常常表現為階級斗爭)可以是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動力。
以上比較分析,說明中國古代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的文化革命,正是沒有過根本的文化革命,才有中國文化三千年延綿不絕這一歷史事實。
人的自我認識貴在自知之明,一種文化也是如此。今天中國文化在歷史轉折關頭,首先需要客觀的自我判斷,即自知之明。要去認識自己的歷史價值觀主要是什么,和西方區別何在?有了這種主要矛盾的認識,中西方歷史很多相異的重大表現的解讀,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中西方歷史都發生過民族戰爭和國內的階級戰爭,但是中國戰爭的規模更大、更殘酷,這是因為中國文化是物質至上的價值,這種物質主義導致的極權政治會極端崇拜物質暴力,物質暴力會以極端手段去掩蓋文化矛盾(一直發展到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地步),其結果,一方面出現物質奴役化的長久的“國泰民安”,另一方面殘酷的物質鎮壓使政治統治力量極端強大,在人性惡的規律作用下,統治力量沒有對立面的有效制約平衡,必然越來越腐敗不堪,當統治文化認識到物極必反,想進行改革時(比如明朝末年),統治集團卻已病入膏肓,為時已晚,這時候它的對立面——被統治階級或者外來民族勢必乘虛而入,給予致命一擊;而其對立面被統治者原本和統治文化長期隔閡,產生巨大鴻溝,因此他們消滅腐朽統治文化的方式,往往和統治集團極端壓迫一樣,也是極端毀滅性的進行社會報復。
簡單概括,中國文化物質暴力性質的專制封閉性,造成矛盾長期被掩蓋,矛盾不能宣泄,矛盾越往深處發展,矛盾越深,解決矛盾方式就越物質暴力。
西方古代也有數不清的戰爭,但大多是小規模,比如城邦之間,封建領主之間,規模大的有古羅馬帝國的擴張,宗教戰爭等等。和中國戰爭文化區別:西方戰爭是在多元文化價值背景下進行的,即它具有文化開放的條件,因此物質性的戰爭(競爭),同時又是精神文化的戰爭(競爭),戰爭結果帶來社會文化精神命運的變化,或是改造,或是替代,或是滅亡,因此在黑格爾、馬克思的認識中,西方物質文化發展斗爭的歷史,同時是人權文化自由精神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歷史。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