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俄關系面面觀
隨著伊朗問題的升級,美國對伊動武的意圖已經躍然紙上,而在新聞的解讀中美伊戰爭問題關注的焦點,也落在了如果美國進攻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將走向何方?為此,把著這條脈絡,探討一下伊俄之間的關系。
伊俄原本有世仇
現在看到伊朗在前面沖鋒陷陣,俄羅斯在后面鼓勁,大家也許都會覺得他們真的親如兄弟,然而翻開歷史的畫卷,便顯現出另外一番景象。伊俄之間的矛盾早在沙俄時期便已經開始了。1804俄羅斯的版圖已推進至南高加索地區,在拿破侖的鼓動下俄羅斯與當時的波斯(當年伊朗的統治者)爆發了戰爭。戰爭直至1813年,波斯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與俄國簽定《古里斯坦和約》才告于結束。波斯承認俄國對已占土地的主權,其中包括格魯吉亞、達格斯坦等北部領土。之后的俄羅斯又開始蠶食當時東亞美尼亞,引起波斯的強烈不安,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波斯在1826與俄進行了第二場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再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波斯被迫與俄羅斯簽定《土庫曼切條約》被迫割讓亞美尼亞等地。隨后在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筑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而之后1921年,巴列維借沙俄崩潰之際,建立了新的王朝,然而,由于在二戰中其與德國交往慎密,為了解決后顧之憂,蘇聯和英國再次出兵伊朗,逼迫巴列維下臺,其子宣布對德宣戰,才保全了伊朗的生存權力。在此看出,對于古老的波斯,俄羅斯就是強悍的侵略者,盤剝著伊朗的土地,他們之間沒有友誼。
伊俄(蘇)糾葛格格不入
隨著二戰的結束,以美蘇為主導的世界格局迅速建立起來。而蘇聯在伊朗的撤軍問題,也是劃定冷戰的一個重要標志。沖突期間,蘇聯先后支持伊朗北部境內的阿塞拜僵和庫爾德人從事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并直接派兵阻撓伊朗政府軍隊的平叛行動。此次沖突的后果是將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懷抱。而后,巴列維王朝在英美的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擊敗了俄羅斯控制的北方武裝力量,統一了伊朗。雖然因為巴列維王朝在“白色革命”中,沒有把握住政權,讓什葉派的領袖霍梅尼搶奪了政權,然而,當政的霍梅尼,也沒有就此跟俄羅斯和好,而是拋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口號,并在1980年3月發表的新年文告中宣稱要與蘇聯做殊死的斗爭。即使在伊朗面對嚴峻的軍事威脅,如美國揚言采取軍事行動時,霍梅尼政權也堅決不接受蘇聯主動提供武器的建議。當年蘇聯駐墨西哥的代辦曾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蘇聯政府準備幫助伊朗抵抗美國的壓力,如果伊朗政府提出要求的話,蘇聯愿意提供包括軍事在內的一切援助。當時的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蘇聯與伊朗政府正在進行關于軍事援助問題的秘密談判。但霍梅尼政權四天之后迅速發表特別聲明,公開拒絕蘇聯的軍事援助,并在聲明中指出:“伊朗政府和我決不允許蘇聯政府或其他國家講這些毫無根據的侮辱我們的尊嚴和民族的話。罪犯的美國以及蘇聯應該知道,我們將全力以付抵抗任何國家的侵略,保衛我們的國家和偉大的伊斯蘭直到最后一口氣”。就是由于歷史的糾葛,讓雖然強大的蘇聯也無非近身伊朗,只能徘徊在伊朗的邊緣。
伊朗患難才依偎
剛才就已經談到了伊俄之間沒有友誼,然而在面對困難面前的依附與妥協,也許是每個政權都要考慮的事情,就如同當年的伊朗。霍梅尼成為了伊朗的統治者,從根本上打破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意圖,為此,美國為了遏制伊朗的發展,私下串通伊拉克強人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當時伊朗面臨各種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不得不依賴蘇聯,而蘇聯也不希望伊朗在頂不住壓力的情況再度回到美國的懷抱,畢竟伊朗是俄羅斯的南大門,如果伊朗再次被美國所顛覆,其南部地緣將再次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下。為此,雙邊關系才有改觀。形成了一定的合作。
蘇后伊俄利益有分歧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在高加索與中亞地區的版圖分裂出了多個國家,俄羅斯與伊朗不在有邊境的接壤。再加之后俄羅斯綜合國力的急劇衰退,俄羅斯已對伊朗的國家安全形勢不再有任何威脅。但這并不代表著伊朗與俄羅斯之間沒有現實的地緣政治矛盾沖突。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分裂出來的三個國家,都是原先伊朗(波斯)失去的國土與勢力范圍。在文化上也有著大量的聯系。冷戰結束之后,伊朗便開始了在高加索地區的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滲透。在中亞地區伊朗與中亞五國的文化認同度更高。而且中亞五國都是內陸國家,而伊朗的海洋線在地理上正是這五個國家離海洋最接近的地區。在九十年代中期,土庫曼斯坦等國希望在中亞經伊朗修條直接通向印度洋的輸油管線。只是在迫于美國的強大壓力方才作罷。伊朗希望在蘇聯解體之后的中亞五國與高加索三國擴展自身的影響力。更不愿意看到這些國家重新回到俄羅斯的懷抱使得自己再次面臨冷戰時期自己所面臨的巨大威脅。而俄羅斯卻把這些獨聯體國家視為自己的后院。俄羅斯在文化上更希望在這些獨聯體地區宣傳自身的俄羅斯文化與加強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感情與獨聯體的認同感。在經濟上俄羅斯更是希望獨攬這些國家對外能源貿易的各種渠道。在軍事也不會輕易的撤出俄羅斯在這些國家的駐軍。顯然由于歷史的原因,俄羅斯與伊朗在這些地區有著截然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巨大的潛在矛盾沖突。他們的選擇是弱肉強食。
伊俄戰略需要背靠背
看到2012的伊俄之交,大家似乎有種如膠似漆,婦唱夫隨的感覺,然而,現實不會因為歷史的紛爭而改變,它只符合政治地緣的需要,那才是從政者生存之道。2011伊斯蘭世界的巨變,不得不讓對抗美國的伊朗有點心驚膽寒,埃及突然出現“茉莉花革命”,原本強力的穆巴拉克轉眼間交出了手中的政權,遁走他鄉,郁郁而終;利比亞強人卡扎菲,也在北約部隊的狂轟濫炸下,被炸的體無完膚,迎接了上帝的招手。下一個會是誰,難道不是伊朗嗎?不管是不是,作為對手,伊朗不防范那避免不了被顛覆,他沒有辦法,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發展核武器,依靠新的同盟。而俄羅斯也并非順風順水,2011的俄羅斯也是風雨飄渺的,年初的梅普對峙,石油天然氣事件,在之后的反對普京上臺的游行等,美國的居心早已是路人皆知了,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也需要找個小弟,來擾亂一下如今美國對自身的圖謀,而此刻的伊朗正是恰如其分,在地理上也符合相互依托的戰略需求,他們的結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代友好,只能說是共同敵人面前的戰略同盟。
視乎歷史總在重演,但歷史沒有復制。就如同今日的格局,跟昨日的東西陣營又何其的相似,然而,已并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而是國家集權主義與西方資本勢力之間的搏殺,但不論誰輸誰贏,皆興百姓苦、斗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憐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卻沒有一方凈土,戰爭與血腥已經掩蓋了整個歷史,從用數字統計出來的和平天數,就不難看出,其實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值得枕戈待旦,拭目狼煙。
無處不在起烽煙
血雨腥風立眼前
昨日又夢偏飛劍
今生未敢坐等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