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連任作出“三不”表態,究竟何意?我認為“不統”是暫時條件不具備,“不獨”是希望統一,“不武”為的是和平發展臺灣。長遠看還是希望統一的。至于什么時候統一,他的首選是等待臺灣和平發展,比大陸先進和強大了,臺灣統一大陸,完成國民黨的宿愿;其次是等待大陸發展到國民黨和臺灣其他同胞具有更好生存空間,讓大陸統一臺灣。這種策略,看起來好像不利大陸,然而我黨卻并無反感。為什么?我認為除了體諒馬英九外,主要是這種維持現狀,對祖國并無壞處,甚至有利于將來統一。
維持現狀,讓臺灣自我發展,讓大陸更加發奮。大陸統一臺灣并不是指望臺灣什么,就像統一港澳一樣。已經相當強大和地大物博的祖國什么沒有?統一只是不讓中華受辱,不讓游子漂泊。堅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讓港澳臺發揮自己的優勢,更能強大我中華大地一方沃土。“高度自治”或暫時不統一,港澳臺更有自己發展的責任心,祖國母親反而少操心,實在有難時臨時幫一下,就像父母與分了家的兒女一般,反而和睦。同時,港澳臺的發展和進步,對大陸也是鞭策。尤其是臺灣更具挑戰性。想當初,國民黨一時封建獨裁和腐敗離心,少數人作威作福,多數人受苦受難,被共產黨從一塊小小的陜甘寧邊區,統一了全國;如今,共產黨如果不堅持民主發展和廉潔自律,不推進共同富裕,再讓國民黨從小小的臺灣統一全國,也不是沒有危險性。兩岸競爭發展,對祖國是好事。只要臺灣不獨立,保持和發展目前的兩岸關系,統一不統一實際就是個名份而已。暫時不統,各自發展,相互促進,祖國之大幸也。
維持現狀,讓兩岸各自我發展,讓雙方相得益彰。大陸的社會主義和臺灣的資本主義,都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都已經不是過去的幼稚狀態。兩種制度到底誰好?國共已見和斗爭多年,權且不論,就讓歷史去檢驗吧。但是,各自在革命和建設中,都探索出了一些有利祖國發展和進步的成功經驗是肯定的,其中必有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人類和祖國共同文明成果。事實上,兩岸和兩種制度,都吸收了不少對方的優點。兩種制度還有取長補短的地方。暫時不統一或“一國兩制”,讓大陸從身邊找到了學習資本主義經營管理方法及治國有益之道的樣板,等于有了一塊學習資本主義的試驗區,必將促進大陸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發展。同時,大陸的發展和進步,也必將促進臺灣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為祖國全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條件。
維持現狀,讓臺灣避免戰火摧殘,讓大陸有和平發展的環境。臺灣是中國神圣的領土,決不容許獨立或他國占有。這是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不獨”是明智的選擇,如果誰搞獨臺或賣國,大陸必不惜代價武力收復。這已經成國策和法律。但母親是不愿輕易這樣的,畢竟傷了兒女,收了地痛了心,對國家也是重大損失。我國還需要良好的環境,發展強大,造福人民,實現現代化,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只有“不獨”,才能“不武”。兄弟相爭,兩敗懼傷,外人笑話、乘虛而入,國之大悲也。“不獨”、“不武”,兄弟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為祖國強大統一打下堅實基礎。想那是,大千世界,奈何我中華巨龍乎。
本博客更精彩http://blog.sina.com.cn/u/23541566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