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人生》
地球上自從出現了人類,就有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到底為了什么的問題,而且是人人必須面對和必須回答的問題。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既簡單也復雜。說簡單是說人也是動物,人和整個動物界一樣,都有一個生存的欲望,都有一個延續生命的追求。簡單地說,人和動物活著都是為了“吃”和“睡”兩個字,而“吃”和“睡”又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因此,愛惜生命是人和整個動物界的本能。然而,人又是高級動物,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動物,人們為了理想有時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一點在共產黨人和仁人志士身上體現得最為突出。人生追求的復雜性在于人的欲望,不同的欲望富裕了人們不同的追求。縱觀人類幾十萬的歷史,我想用兩句話來概括,即“社會在進步,人性在交替”。人類的出現是類人猿的“前肢”變成了“手”的結果,科學的說法是,“雙手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世界”。
人類社會進步以勞動工具的進步為主要標志,這就是人類經歷過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原子時代、信息時代……。這都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不斷奉獻人的聰明才智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是人類最神圣的職責,奉獻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而犧牲精神則是人類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諸如,女媧煉石補天、有巢氏構木為巢、燧燃氏鉆木取火、伏羲氏結網漁獵、神農氏嘗草制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講的都是我們祖先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高尚的文化道德。而人類對人生欲望的追求,則是人性出現相互交替的原因。所謂人性交替,是講人的習性,經歷著一個由獸性到人性,再由人性變獸性,再再由獸性轉向更完美人性的復雜演變過程。人類初期,人與動物本質上沒有區別,實行的都是弱肉強食。人通過自身的勞動不斷地在改變自己的習性,人的大腦開始產生了思維,創造了語言,有了“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人類由獸性演變成人性的初始階段,用哲學的觀點來講,這叫做“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原始公社就是一個“勞動講奉獻,分配講公平,身份無貴賤,財產無貧富,首領舉賢德”的社會,這種社會在人類歷史上延續了170萬年。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產生了占有欲,貪欲之心使人性又向獸性演變,人們的追求,由“真、善、美”換成了“權、名、利”,這就是幾千年人類私有制社會的全部意識形態和人生追求。在中國第一個“以權謀私”的人,是夏朝的開國皇帝夏啟,他依仗其父大禹的威信和功勞,殺死了大禹的接班人伯益,實現了武力篡權,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開辟了私有制的家天下。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爭權奪位和追名逐利的歷史,人們的人生追求以“我”為中心,圍繞“權、名、利”這三個字而爭斗不息。為了“權”,人們可以六親不認、弒父殺子;為了“名”,人們不惜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為了“利”,人們更是甘心賣國求榮、天良喪盡。一句話,私有制的一個“私”字,成為幾千年來人類社會萬惡之源。統治階級宣揚的一切仁義道德,都是“私”字的遮羞布,也是統治階級用以欺騙和奴役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中國的黎民百姓通過維護自身生存的權利,養成了“犯上作亂”的性格和團結友愛的品德。勞動人民這種敢于斗爭和團結奮斗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改朝換代,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追求“真、善、美”則是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
馬克思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揭示人性變化的人。在他看來,人性的變化在于人的思想變化,而人的思想變化又取決于人的經濟地位的變化。結論是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資料私有制是人性變惡、社會不公的總根源。人類只有消滅私有制度,建立公有制度,人性才能真正解放,人類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真、善、美”。
毛澤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踐人性變化的人。人們當問:你這樣講有根據嗎?我說有!有!有!只要你沒有政治偏見,你就必須承認。毛澤東曾經說過,他一生只干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斗了幾十年,把他趕到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另一件事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他還說,對他做的第一件事持異議的人不多,而對第二件事則是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我把毛澤東做的兩件事概括為四個字,第一件事是“立國”, 第二件事是“樹人”。用通俗的話講,第一件事就是用武力奪取政權,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件事就是改造人的靈魂,樹立追求“真、善、美”的共產主義新人。毛澤東為了實現第一件事,他不惜妻離子散,不怕流血犧牲。毛澤東為了實現第二件事,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粉身碎骨”在所不惜。毛澤東是最看重改造人的靈魂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叫做“與人斗其樂無窮”,講的就是對人的思想改造。他早在1940年撰寫《學習白求恩》一文中,就號召人們要學習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并為這一精神下了定義。這就是“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就是共產主義新人的標準,為人無私即高尚、無欲則純粹、公正即有德、不貪酒色就是脫離世俗,以造福人類為人生最高追求,就能成為人民懷念的人。毛澤東還特別重視對社會精英的思想改造,他在1958年5月18日的一份報告上親筆寫下“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批語,這表明了毛澤東的唯物史觀,就是承認歷史是人民(卑賤者)創造的,而不是英雄(高貴者)創造的,實踐才能出真知。毛澤東這一觀點,不是說他不尊重知識,不尊重有知識的人。相反,他最看重知識,試問世界上有誰比毛澤東看的書多?又有誰能做到在生命快結束前的十多個小時還在看書學習?對于知識分子他只是強調必須同工農大眾相結合,與工農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對錢學森這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知識分子他就非常尊重,他交的很多朋友都屬于社會精英。毛澤東說高貴者最愚蠢,是指這些“高貴者”在人生追求上太愚蠢,成天就為爭權奪位和追名逐力傷腦筋、費力氣,不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甚至欺壓工農大眾。毛澤東堅定的唯物史觀,還表現他承認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人們必須通過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新社會的人必須同舊社會遺留的舊思想、舊觀念、舊傳統、舊文化決裂,必須批判“封、資、修”的意識形態,這應該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核心所在。所以,有人也稱“文化大革命”,是“人們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從毛澤東啟用優秀工農分子直接進入國家領導層,而在他們的生活上,又不讓他們享受國家領導人的待遇,還要求他們不能脫離基層勞動。這應該是毛澤東有意向舊官僚體系在挑戰,以實現政府官員真正成為“人民公仆”的愿望。毛澤東改造人性的實踐是成功的,他把滿清皇帝改造成了新人,把戰犯改造成了朋友,把“土匪”改造成革命軍隊,把非無產階級分子改正成了共產黨員。這可以說是毛澤東最偉大的地方。
周恩來是人類歷史上“人性”最完美的人。周恩來的一生,人們用多么好、多么高的稱譽來評價都不為過。他是一位少有大志、才貫中西、無私無欲、鞠躬盡瘁的偉人。他的人生精華集中在兩點上,一是追求理想矢志不移,一是完美人性始終不渝。毛澤東對人性下的定義,在周恩來身上得到了完美地體現。周恩來既是中華民族“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精神的實踐者,也是人類 “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者。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功高而不居,權重而不專,位顯而不尊,貌俊而不色。一句話,周恩來是人類“真、善、美”的化身。他是一位讓人民無限懷念、朋友無限崇敬、敵人無限折服的世紀偉人。周恩來堪稱“做人為官”的楷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