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泰特談話209馬克思文化的四大主義(中)
馬克思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馬克思為什么選擇了這兩位古希臘哲學家?而沒有選擇更有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作為思想對象,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
不少馬克思的研究者,注重這篇論文馬克思指出了兩位哲學家原子理論的相異,筆者認為這一意義不大的技術性的自然哲學研究,不是馬克思的思想重點。
馬克思思想重點是關注人,關注人的幸福和解放,這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知識和思辨思想。
蘇格拉底、柏拉圖絕對理念的觀點必然推理出神的精神,進而發展成上帝的精神,這種客觀唯心的精神必然會從人類現實生活中異化出來,于是人類加之于上面的美好的道德精神,和現實社會脫離也被看成順理成章,因此宗教把人類的崇高道德理想放在彼岸的天國,客觀上就默認了世俗此岸生活的不正義、不理想,西方文化這種天國和塵世的針鋒相對,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分割,和中國葉公好龍的文化有相似之處。
馬克思是要把人的幸福理想付諸于現實世界,那么就必須證明不存在脫離人類的天國,天國不存在,那么人類“彼岸”天國的幸福也就不存在,天國的幸福不存在,那么人類幸福的意義只能存在于現實的“此岸”當中。
因此理解馬克思思想,首先要認識馬克思是高度的現實主義,馬克思哲學不像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是思辨的結果,而是理論必須服務于現實文化改造的需要(革命是改造方式之一),這種現實主義的文化使命感是馬克思最大特色。
現實主義,必然要求事實的依據,因此,馬克思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認識方法確立為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對馬克思最大的意義是把人的幸福崇高理想建立在人們可以通過理性經驗的認識,而獲得它的可靠性和必然性,這就是所謂馬克思把空想社會主義文化改造成理性經驗意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文化。
對馬克思而言,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最大的文化價值,就是以人的世俗眼光來討論人的幸福問題,這也正是馬克思的思想目標。因此,這兩位希臘先哲現實主義意義的人文情懷(對比是神的恩典人文情懷),吸引了馬克思的目光。
這一認識,筆者是在對馬克思文化價值總體認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思考比較的結果。
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家,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被馬克思譽為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創造了無神論意義的“原子論”的哲學世界觀。
“原子論”主要意義就是以人的理性和經驗否定了神的精神,德謨克利特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最活躍、最精微的原子構成的,原子世界沒有神的存在,這種認識論接近人是萬物尺度的思想,它必然以人的理性和經驗的眼光來認識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最終殊途同歸,根本的是幸福和不幸的問題,因此自然而然德謨克利特對人類的幸福發表了很多意見,他認為人的幸福或者不幸源自靈魂,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道德的目標是快樂和幸福!
這種觀點看起來合情合理,平凡簡單,但它卻是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善”的理念的根本反動,因為“善”的絕對理念是獨立于人類的崇高神圣的精神,而德謨克利特道德幸福論的目標,不是彼岸而是此岸的今生今世,因此必然通向世俗的功利價值思想,也因此就變相否定了“絕對的善”對人類生活的第一指導意義。由于“原子論”和柏拉圖“理念論”有根本沖突,因此據說柏拉圖要把德謨克利特的書籍全部燒掉。
伊壁鳩魯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現實主義的人文精神,并且他更加認識到德謨克利特的無神論思想對于人的心靈倫理生活的現實意義,因此他如同中國孔子,對自然哲學并不在意,而是以人的世俗眼光來全面審視合乎人性的道德生活。
那時古希臘有神論思想主導著社會,伊壁鳩魯的倫理學說盡管很具有現實的人性意義,但是屬于無神論異端,據說伊壁鳩魯被稱為“花園哲學家”,因為他在住房和庭院中給學生講課,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這恐怕是為了避免社會的指責和迫害。
公元3世紀以后 以及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一直敵視伊壁鳩魯。但正是這種無神論和否定靈魂不死的思想,使伊壁鳩魯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宗教蒙昧的思想來源,對西方啟蒙時代的唯物主義思想、自然科學、社會契約理論、道德功利理論等產生了積極影響。
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通過唯物主義的方法,使自己的思想關注人的現世的幸福,資產階級早期啟蒙思想家也是欣賞他們兩位現實主義的人性精神(即人道主義),馬克思傳承了這種現實意義的人道主義精神,并且十分重視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對這一精神發展的開創性意義,恐怕這是馬克思把他們兩位作為論文研究對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人的幸福關懷放在現實生活中,必然就會提出道德實踐的要求。比如德謨克利特強調德行不僅是言辭,更重要是思想和行動,人們不能空談道德,而必須付諸行動。伊壁鳩魯比喻認為:不能治病的藥是無用的技藝,不能解除靈魂痛苦的哲學是無用的空話。他們都對德行思想提出了實踐意義的要求,也就是道德幸福原則必須有事實依據。這種聯系和改造實際的人道主義,正是馬克思的強烈思想傾向。如若聯系中國文化,可發現中國道德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它們是不謀而合,因為把道德放在世俗生活中探究,思想邏輯會是一致的,這也可以理解中國文化為什么接納了經驗理性的馬克思道德文化理論。
以上我說明,馬克思在學術生涯的開始階段,就持有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把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作為心儀的思考對象,便是這種現實文化精神的一個突出表現。
馬克思思想,人的解放屬性的道德文化特征無比鮮明,而人的徹底解放必然不能回避人在現實中的解放,但是現實中人類普遍的存在壓迫和被壓迫,那么要實現被壓迫者的解放,現實而行得通的必然是暴力反抗,必然是階級斗爭,這些斗爭反抗思想,是馬克思現實主義理論的必然邏輯,因此階級斗爭思想成為了馬克思文化的重大內容。
然而階級斗爭——這些馬克思意義的通向人的解放的手段,宗教絕對善的文化是根本反對的,因此馬克思和宗教文化的決裂是勢所必然(與此鮮明對比的是雨果、托爾斯泰、甘地的宗教博愛情結)。
以理性經驗的現實主義,來祭起純之又純的上帝信仰一般的道德理想主義大旗,這使馬克思理論具有雙重威力,一方面讓人認為馬克思對現實矛盾的揭露批判真實可靠,另一方面把精神的崇高拔到最高意義的認識地位,使塵世的人類又獲得了宗教神圣信仰一般的精神最終歸屬。
馬克思理想主義加現實主義,使得馬克思原本道德屬性的不可及的人性理想,真實的變成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人類世俗生活的社會革命;但是后來社會主義國家實踐,它的現實和理想根本脫節的命運也是在劫難逃!后者和宗教的區別:宗教是公開承認天國精神和塵世的對立脫節,而后者是自我麻醉的,以此地無銀三百兩,來虛弱的掩護這種對立和脫節。
馬克思博士論文序中,有一段文字成為后來宣傳馬克思的精神肖像,這段文字:“普羅米修斯是哲學的日歷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它表明馬克思決心學習普羅米修斯,獻身于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把人類美好的理想從天上搬到人間。這無疑是馬克思在理想主義的精神上,重重的放上現實主義的堅定的追求。
因此,馬克思被譽為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馬克思的探索十分珍貴,他的思想曾經被人類文化普遍的實踐,就這一點,全世界沒有一個思想家可以超越馬克思,誠然馬克思文化對未來建設的實踐探索,發生了很多謬誤,但這個主要責任是具體實踐者刻舟求劍的原因,而不能以求全責備眼光,歸罪到馬克思頭上。
馬克思思想主要意義,是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文化內在的、不可救藥的喪失人性和荒謬,其實這也是人類一直存在的問題,是人類原罪意義的問題,但是資本主義開放的文化,一日千里的經濟發展,將這一荒謬性空前的無限性的放大!
馬克思批判性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能是后來人的事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