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這種場面“極一時之勝”,可謂隆重、盛大、喜慶。而于今為烈——新時期的春運民工返鄉潮即是最顯著的一例,只是喜慶中多有辛酸。那么,是什么因素把春節抬到如此高的地位?或者說春節的文化魅力何在呢?試簡析之:
(1)休閑。休閑是對繁重勞動的一種否定。只有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的人們才真正盼望有幾天休息的時間。春節是現在所有假日里最長的假期。在這段日子里睡個懶覺總還是可以的,至少在精神上懶散幾天也無人指責。可惜的是,有人休閑,就總得有人繼續勞動,否則連飯都吃不上。所以,休閑多半只是精神上放松而已。這種作為一種氛圍而存在的休閑,在現代社會已經難能可貴了。
(2)團聚。團聚是春節鐵打不動的游戲規則。中秋雖說也表征團聚,多半是象征意義上的,吃個月餅對著月亮訴說心愿就可以了。春節在團聚的意義上大于中秋節。春節是必須回家的,回到老家——不管你是樂不思蜀還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在這里理由都不存在。在交通運輸功能尚存欠缺的今天,鐵老大也不得不順應三億農民工的要求。
(3)交往。拜年其實是一種人際交往,一種飽含祝福意愿的人際交往。鄉土文明中人們的交往圈子并不大,基本上以同姓家族為核心。大家族中矛盾總是有的,解決的出路固然很多,但通過拜年來解決卻有著特殊的意義,有著一種年終清算矛盾年初重新開始的意味。對于沒有矛盾的人們,則通過拜年鞏固了舊有的關系。這種面對面的交往在都市文明中似乎行不通。但現代人有現代化的搞法,短信、微博拜年就是一招。至于影視明星、政府官員則往往會通過媒體實現單方面的拜年,以取得受眾的信任。
(4)尋根。尋根主要表現在祭祖上。明己之所來,不忘祖宗恩。各地的習俗可能不同。在本人家鄉,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上墳山祭祖。拜年的第一個對象是已經作古的先人,這是近祭。對于遠祖,恐怕只能在心中留下一塊祭地了,但堅守這一份心情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意義重大。國家領導人的春節祝詞中當然不會忘記這一點,漂流異域的人們則多能感受這一點。
(5)消費。消費是春節不變的顯性主題。“小孩盼過年,大人望插田”,說的是小孩盼望一年之中有個好吃好喝的機會,而大人們則為準備這個儀式在春天來臨之前就得構思一年的勞動計劃。盡管消費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作用卻越來越重要。經濟危機的一個構成要素是供求機制失衡,需要人們掏腰包刺激經濟增長。而春節本身就是一個不用宣傳的巨型消費廣告。從這一點看,與其說消費救國,還不如說是文化救國。
(6)歡樂。歡樂是所有節日的本質,亦即自我解放。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春節的解放功能是不徹底的。在舞獅子、舞龍燈、放鞭炮、觀花燈、逛廟會等等儀式中,人們還得帶著一張面具集體跳舞。但是沒有這些面具儀式,不免有人要哀嘆年味寡淡、了無意趣。而其實真正的解放體驗最終需還原到個人身上。這里留下來的矛盾當然還有待文化專家們去解決。說不定哪天春節也要申遺了,或者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歡樂這個東西恐怕得改進些許。
(7)豐收。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谷物豐收只是豐收的低級的物質形態。高級形態的豐收不僅僅是物質的豐富,還有精神的安逸和政治的清明。
(8)吉祥。吉祥是春節著意送出的一個文化信息。前頭所說的所有的文化特征和魅力都是吉祥的內涵。在年成不好的時候,吉祥是一種良好愿景:生活悠閑、物質豐足、人際和諧。而真正的愿望很難達到滿足,于是乎求助于語言的吉祥。其實語言是個心靈騙子。在極端的時候,“財源滾滾”、“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也變質了,嬗化成令人傷心的“裁員滾滾”、“薪餉四成”和“萬市如憶”。
節日的本質是人的短暫解放:解放自我,解除束縛,解決困頓。春節是人們所盼望的日常生活的一個樣板。而“每天都是過年”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常態。就此而言,春節不是人們的真正需要。但是,要把春節變成生活的過去式,變成一種不具魅力的文化遺產,其路漫漫。既然如此,還是不要超越現實作一些無謂的空想,盡情享受眼前春節的文化魅力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