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洋務運動到精神洋務運動
2002年1月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曾經向我發問道:“中國的小學生為什么要學英文”。我回答道:“原因很簡單,英文之所以是今天所謂的世界通用語言,這并不是因為英文自身有什么了不起,出處在于英國人是曾經依仗著船堅炮利而橫行于世的世界頭號強盜,是當時的世界一流海盜,號稱“日不落帝國”。現在你們小學生改學美國口語三百句,不過是因為今天的美國比今天的英國強大。假如有一天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強國,通行世界的語言無疑就應該是中文,國家的實力決定其語言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如果你和你們不想讓子孫后代學英語,那么,今天你們就要好好的學英文,學習它不應該是為了發揚它,使之成為我們的母語的替代語言,而是為了打倒它,為了永遠不去學它”。
雖然,我并不認為我對孩子講的這番話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不能不為一部分人對為什么才學英文的錯誤觀念而感到恐懼。國語不及格是可以理解的,不會說幾句洋鬼子話就會被某些中國自己人認為是個素質問題。完全是出于根植在部分中國人骨子里的奴性的緣故,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把英文這個外來的本來就是中國人用來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種工具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連北京的一個老太太在談起迎接“奧運會”時都會對著攝像機鏡頭傻乎乎的說:“我學會幾句英文就可以和外國朋友交流了,外國朋友會說,中國人的素質都提高了,連老太太都會說英語了”。此類昏話之所以不絕于耳,就是由奴性化的教育政策所造就的。它已經使得中文這個中國人自己的母語的地位,在我們自己面前發生了動搖,有的領導為了在洋人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所謂才能,來不來就拽幾句半生不熟的洋話。老太太的無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造成老太無知的社會氛圍就不可以原諒了。更有甚者,有人竟然以為自己在外國待過幾天,多聽了幾天鳥語就一定比沒有到過國外的同胞素質高,其實這些人根本搞不懂,這種認識本身就體現出自身素質的極其低下。對于中國人自己來講,對母語的無知才真的叫素質低,對洋話的無知至多可稱之為一種技能上的缺憾就了不起了。不可否認,學習外語的初衷無疑是很好的,但是,演變至今,美好的初衷道是更象一場語言方面的“洋務運動”。
李鴻章發起的“洋務運動”因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被宣告破產。當今的“語言洋務運動”的最終破產,恐怕還是要讓由“語言洋務運動”演變而來的“精神洋務運動”的破產來宣告。某些國人的秉性的確有點滑稽:學洋話就能夠引發崇洋情節;喝幾口可樂和穿幾次牛仔就足以從靈魂深處蛻變成美國人的忠實奴才;用幾件日本電器就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忘得一干二凈。有些人簡直就是些“受虐狂”,非鞭抽棍打不能激發出其淫褻欲望,竟然念念不忘洋鬼子侵略中國的“似海洋深的恩情”,不時還能講出幾個例子以此證明鬼子的侵略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所建立起的“不朽功勛”。不是就有人聲稱要中國去做三百年的殖民地嗎?全然不顧非洲國家幾乎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其絕大多數國家的貧窮現狀卻沒有如“受虐狂”們所想象的那樣被侵略就一定會繁榮富強這一個基本事實。究其原因,這與由“語言洋務運動”所引發的“精神洋務運動”有著必然的關系。語言“洋務運動”必然導致精神“洋務運動”,精神“洋務運動”則是一條注定要失敗的死路。理論上講,要想不讓中國走上“精神洋務運動”這條必死之路還來得及,這一點我們首先應該向我國的晚清大學問家辜鴻銘先生好好學習,看看他是怎樣認識和學習外國語的,學學人家是怎樣用所學的外語知識為自己的國家服務的。而不是如同某些“受虐狂”那樣,學洋話僅僅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實質就是假洋鬼子夢的所謂個人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