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教育
《辭海》中寫道:“毛澤東,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條目中沒有提到毛澤東是教育家。其實毛澤東作為一個教育家是當之無愧。
1902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經歷了16年半的學生時代,其中小學(含私塾)9年,中學2年,師范5年半。1918年夏至1923年春(調上海黨中央工作之前),毛澤東兩度從事教育工作,兩次赴北京、上海,一面讀新書、馬列書,一面投身教育實踐,開展革命活動。
1970年,毛澤東在和斯諾談話時,對當時風行的“四個偉大”(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表示了不滿,說“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留下TEACHER(導師)這個詞”,因為在英文中,它和教師是同一個詞,而他“歷來是當教師的,現在還是當教師”(見斯諾著《漫長的革命》)。
由此,不能不看出,毛澤東有著無比濃厚的教育情結。
一、 學習的理想和目標
為什么學?這是教育理想的一個重要命題。自隋朝實行科舉制始,直到清朝結束共延續1300多年。這其中,讀書人的靈魂受盡八股思想的摧殘與毒害,“學而優則仕”成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范進從20歲開始應考,直到54歲才中了秀才、舉人。但這并不是因他熱愛讀書學習,而是因他那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從未平息過。
那么,毛澤東是為什么而學習呢?從1902年春9歲開始讀書,至1918年夏,毛澤東歷經了16年半的學生時代。他求學的行程從韶山(東山)到長沙再到北京(上海),求學目的也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到“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再到“改造中國與世界”。
毛澤東9歲開始接受啟蒙的私塾教育,先后在韶山的6處私塾讀了“六年孔夫子”,目睹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對貧困農民苦苦掙扎的情景,毛澤東從小在憂國憂民中萌發了救國救民的理想和抱負。他不喜歡讀經書,而愛讀《水滸傳》等一類反抗官府的“雜書”;他不講以讀書來做官發財,而常和人談論“富國強兵之道”;他欽佩中外歷史上振興民族、挽救國家的英雄人物,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同學互勉。特別是他讀到了《盛世危言》、《校頒廬抗議》這樣的“新書”,萌發了愛國思想,激發了繼續求學的愿望。
1910年,父親毛順生決定讓毛澤東去湘潭的米店當學徒,但毛澤東一心求學,十分想去表哥文運昌在讀的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他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親朋好友輪番勸說父親,最終征得了父親的同意,于這年秋天赴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給他的父親,表明自己矢志求學、報效祖國的宏愿。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韶山人民,說他是“宏中肆外,國爾忘家”。在投考試題《言志》的作答中,他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志愿。校長閱后贊不絕口地說:“我們學堂里錄取了一名建國才。”在東山高小學習期間,他還寫了《救國圖存論》之類的作文,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救國志向,無論是內容和文字都受到國文教員的贊賞,批語道:“視似君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
此后,毛澤東幾經選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師范學校。這是他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大成作出的又一次選擇。在一師的5年半,毛澤東胸懷救國大志,團結志同道合者建立新民學會,投入反帝反軍閥的斗爭。他與同學們約定“三不談”,即不談金錢,不談男女間問題,不談家庭瑣事,關心和談論的應該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
他還認為,要改造國家社會,必須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也就是探求真理,為實現真理而斗爭。他說,青年人必須“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高尚其理想”,必須依靠新思想的指導。因為“人類之有進步、有革命、有改過之精神,則全為依靠新知之指導而活動者也”。“高尚其理想”的新思想就是革命真理,就是“大本大源”。因此,他決心“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無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毛澤東為救國救民而立志探求真理,這種志向成為他青少年時期求學的靈魂,并在他求學的整個經歷中起支配作用,規定著他求學道路的各個方面,貫穿于這條道路的始終。
1918年8月至1919年4月,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去北京、上海,并在北大圖書館工作了5個月。他說:“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通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這是毛澤東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大成作出的決定性選擇。在北大,他如饑似渴地學到了許多新知識,接觸了各種社會新思潮和蔡元培、陶孟和、胡適、陳公博、譚平山、邵飄萍、傅斯年、羅家倫等名流,特別是愛到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其思想迅速地向馬克思主義方面轉變。1919年4月至12月,毛澤東任修業小學教員,以主要精力主編《湘江評論》,撰寫了《民眾的聯合》等30多篇文章,學習和宣傳“十月革命”,堅信這場革命將“普及于世界”。1920年夏至1923年春,任湖南一師附小主事兼一師校友會會長、國文教員,一方面革新學校教育,開展社會教育,一方面成立文化書社,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俄羅斯研究會,建立黨團組織,創辦湖南自修大學,開展革命活動,為后來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乃至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極力主張以“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新民學會的新宗旨。毛澤東經過艱辛的探索,終于找到了改造國家社會、振興中華民族的真理與道路。
而反觀當下社會,由于理想教育的缺失,中小學生以至大學生的理想變得鼠目寸光、變得俗不可耐。廣州一年級一小學生的理想是“做貪官,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南昌市某中學初二學生在作文中談到理想時,有男學生想當“花花公子”,“左邊開著名車,右邊抱著美女”,也有不少學生稱想當二奶、想當明星。
一個名叫張炘煬的16歲學生成為 全國最小 博士生。但他的最大愿望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理想”之類的,而是想讓父母為他在北京全額購買一套房子,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他還認為父母為他買房理所當然。
這就是這些年“實用主義”、“拜金主義”、“應試教育”的“優秀成果”,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崇高的理想是一個人心上的太陽,它能照亮人學習、生活中前進的每一步。我們要把理想抱負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朝更加崇高和偉大的理想出發,要舍棄“小我”的利益,考慮“大我”,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