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行路
——延安之行有感
9月9日 ,毛澤東主席的忌日,這一天我們恰好游覽了革命圣地延安。我們先是上黨課,然后游覽了楊家嶺、棗園、新聞歷史紀念館、革命紀念館、寶塔山等景點。
這次實地游覽,讓我有穿越時空之感,我為那六十多年前的崢嶸歲月所感染。
我沒有想到楊家嶺地方很小,棗園也不大,整個延安城區在我今天看來也就比經濟條件稍微好點的鎮子大不了多少。當年共產黨領導人的住宿、辦公及會場都出奇的簡陋和狹小。就拿召開七大的會場——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算是當時最大的建筑,耗時兩年建成,面積大概也只有一千多平米,在我看來就比小時候農場里的糧食倉庫略大一些,而毛澤東主席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會場比這個還小。可能當時長條椅子不夠的緣故,會場里面竟也擺放了幾張條凳——也就是過去農村看露天電影時自家搬出去用的長凳子。當年的住宿和辦公條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簡陋的如同監獄。這并非是對那一代領導人的不敬,實際上屋子小的只能擺下一張床一張桌而已。想毛主席當年寫文章,估計查個資料都難——實在是沒有地方擺放,只能依靠早年的背功啦。
更讓我吃驚的是,就是這樣的條件,當年的共產黨人硬是開辟了新的天地,直到建立新中國。給我們上黨課的老師說:當年經過長征的隊伍到達陜北,是一只疲憊之師,看上去就像叫花子隊伍,人數也很少——只有一萬多人(不包含劉志丹的陜北紅軍)。是什么使那些先烈們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創造出這樣輝煌的業績?是理想!是信念!
古人有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必也是有感而發的。到了延安,身臨其境,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艱苦創業,體會到書本上無法體會到的許許多多。
讀萬卷書,中國歷史上這樣的知識分子很多很多,然而以“行萬里路”來衡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少。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大約從漢朝到唐朝一直存在,這是一條綿延幾千公里的商路,然而我沒有看到中國知識分子對它的詳細記載,更沒有對這條商路另一頭的世界有何描述,有的只是“李白出生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這樣蒼白的記載。乾隆時期,英國使團來中國要求通商,面對西方的禮物,尤其是其中的步槍和火炮最值得注意,可是那些統治精英們卻沒有想到去研究它,更沒有想到派人到西方去看一看。其實不奇怪,從元朝開始就有西方傳教士來中國,而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統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們,沒有一個去西方——他們是不是害怕一身老骨頭丟到了西方啊?還有過去的晉商,生意都做到俄羅斯了,可是我們今天看不到他們當年在俄羅斯的具體事跡,當年那些中國知識分子都去干啥了啊!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日本受到巨大震動——他的老師被打敗了,西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啊?很快,日本拿出一大筆錢用于政府代表團出使西方,這次行動使日本找到了方向,后來的事情就不用說了。
歷史告訴我們這個經濟、文化上曾經一度璀璨奪目的民族,光有讀萬卷書遠遠不夠,行萬里路才能探索未知的世界,因為這未知的世界蘊含著歷史的方向。
2010-9-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