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追悼毛澤東
楊安福
2011年12月26日 ,是毛澤東(以下簡稱毛)誕辰紀念日,此文卻因故未能出爐。作為毛的一名“粉絲”,甚感心有不暢,特追悼此文。
一年來,在與人交流毛思毛才毛績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毛的農業功績
大家知道,毛時代為發展農業,解決糧食問題,開發了北大荒和新疆等100多個農場。現摘錄二段:
1、“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農墾系統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進改革開放,著力加強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改善民生,著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農墾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各項工作全線飄紅,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開了個好局。預計實現生產總值4070億元,增長13.2%,連續9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實現企業利潤157.9億元,增長9.4%;糧食總產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8億斤,比上年增長8.1%,實現“八連增”;糧食畝產達到460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0多公斤;棉油糖奶肉蛋等主要農產品數量穩定增加、質量安全可靠。”
2、“2010年全農墾出口商品供貨總額排名前10位的墾區是: 新疆兵團341.48億元、廣東38.35億元、黑龍江36.69億元、浙江26.00億元、湖北15.50億元、江西12.00億元、廣西12.00億元、遼寧11.80億元、上海11.50億元、河北7.39億元,以上10個墾區出口商品總金額為512.71億元,占全國農墾的96.6%(以上數據來自‘中國農墾信息網’)”。
以上這些,說明什么問題呢?身為東北人,我對“北大荒”比較熟悉。2011年北大荒墾區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大關,達到407.4億斤。還有油、肉、蛋、奶、糖、藥、薯類、蔬菜等,這里我就不想多說了。這些都足以說明:如果沒有毛高瞻遠矚,開發北大荒等如此之多的農場,發展農業(包括水利),能有我們今天的溫飽嗎?的確,當初毛是用大批糧食支援了很多國家和還債,國內的溫飽有些不足。但沒有那些支援,我們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嗎(取代不能代表中國人民的國民黨代表)?能有那么多國家支持甚至保護我們嗎?我們能有和平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嗎?連承認我們合法地位的國家都沒有多少,我們和誰開放?要知道,那時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是封鎖、打壓和制裁的。不是我們不想開放,而是無法開放,開放不了。對窮國小國開放容易,他們需要幫助。對強國大國開放就難了。如果沒有實力,人家根本就不理你。所以我說:“正是毛為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否則美國總統尼克松能俯首拜謁毛澤東嗎?”據說,至毛去世時,中國“備戰備荒”的糧食夠中國人吃三年的。當然,從學術的角度講,這種說法還需要考證。但從邏輯上說,90年代初,當朱镕基總理發現糧庫虧空,大批糧食被“碩鼠”們“吞吃”的事件中可以得知,過去的庫存一定不是后來這個樣子的。否則朱總理也不會那么震怒。而且鄧上臺那兩年,我們感覺糧食的確多了,吃的也比以前飽了。我想即使“包產到戶”再神,也不會很快就有那么多糧食。更何況開始“包產到戶”只是實驗探索階段。那么,我們那時吃的那些糧食從哪里來?值得我們考證一番!我想:如果沒有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開發北大荒等大批農場,鄧再有能耐,也不可能一兩年間就能變出那么多糧食。在此,我也想把一句話轉送給那些罵毛者:“切莫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不過我還要再加一句:“那樣很喪良心!”
二、毛的人口功績
有人抱怨毛不計劃生育,認為人口多也是毛的一大罪狀。這里我先解釋一下:“其實,中國人口并不算多。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一個國家人口的多少,是和它的國土面積相對應的。如果一個國家只有1平方米,卻有著10多個人,的確很多。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3億多些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過100多人。比起德國、日本每平方公里200-300多人差的很多。更何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都在港澳臺等地。”因此,中國的人口相對并不算多。人口密度在國際上排名也在50位以后。有些人怎么非要說中國人口多了呢?顯然是無能者的說辭。事實上,正是毛敢讓人生育,發展了中國的人口。如果是鄧,很多人早就被計劃掉了,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嗎?所以那些罵毛者,本身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既然來了,就應該感謝毛,肯定毛,贊揚毛,而不是相反!
還有毛的軍事才能也是一流的。如果看過他的軍事著作;看過他如何帶領紅軍走出困境;看過他指揮的幾大戰役;看過他對朝鮮戰爭的運籌帷幄等。你就會知道什么才是“軍事”,什么才是“軍事家”。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掌握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前人的軍事著作你都可以不用看了。”當然毛的思想、才能、功績等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談到了。
謹以此文,獻給毛誕辰118周年,追祭悼念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以略表寸心!
2012年1月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