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延安的聲音
延安,一個偉人的聲音,響徹云霄,穿過七十個春夏秋冬,讓一代代革命文藝青年贊不絕口,激動不已,倍受鼓舞。
當年的延安,可謂是艱難困苦。但是,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向這革命圣地。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力量?
著名詩人何其芳這樣記錄:“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地方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印度援華醫療隊隊長愛德華,目睹了蜿蜒山路上,那時隱時現地,向延安進發的青年隊伍時,由衷地贊嘆:“奇跡,奇跡,這簡直就是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
但這些被稱為奇跡的革命文藝青年,卻把《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當成了奇跡。他們帶著延安的聲音,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為了祖國,為了民族,勇敢頑強地進行戰斗。
為什么《講話》被稱為奇跡?因為《講話》鄭重提出,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要讓工農兵成為文藝作品中的主人公。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呼喚來自哪里?源自何處?
1907年,韶山,一個14歲的學生,此刻輟學在家。一天傍晚,學生干完農活,又來請教李漱清老師:“李先生,我看了這些小說和故事書,所有的人物為什么都是文官、武將、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呢”。李老師答不出來,學生自己回答了:“它們全部都頌揚武人,頌揚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地的,因為他們擁有并控制土地,并且顯然是迫使農民替他們耕作的”。李老師沒有想到,這個名叫毛澤東的學生竟然提出如此大的問題,并有如此深的見解。
當年的李漱清老師做夢也想不到,毛澤東和他的戰友不僅帶領革命文藝青年,書寫了工農兵這部文藝巨著,而且讓工農兵徹底翻身,做了新中國的主人,出現了“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盛世絕唱。
帶領工農兵做主人是毛澤東一生的追求,讓全世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翻身做主人是毛澤東熱盼的希望。毛澤東一生的奮斗和運籌帷幄都是為了這個主題。毛澤東很反感“黃榮娼盛”的社會目標,他要的是繁榮、富強、健康、向上。為此,他和魯迅惺惺相惜,他找到了錢學森、王進喜、陳永貴、雷鋒等一大批知音。
工農兵會不會重受剝削和壓迫,毛澤東對此非常關注。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經常警告說:“干部子弟是一大災難”。因為當時是計劃經濟,全國人民在經濟上差別不大,因此沒有提出富二代災難。
神奇就在于,毛澤東不僅想得到,而且做得到。五千年來,一直被視為下等人的工農兵,從延安開始,便以健康向上的形象,鮮活地出現在中國各種文藝作品中。新中國的工農兵,更是揚眉吐氣,充滿自信,以主人公的姿態,奮戰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各條戰線。這就是工農兵大眾念念不忘偉人毛澤東的主要內因。
在毛澤東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打下的良好基礎上,其后的幾代領導人不忘政治本色,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共同創造了人間奇跡,書寫了新中國的輝煌歷史,所有的建設成就將永記史冊,這也是任何人改變抹殺不了的。
看著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魯藝》紀錄片,聽著那些延安藝術家們的肺腑心聲,心中不斷追問,為何毛澤東有如此的心境?為何有這么多優秀的藝術家義無反顧的響應《講話》的號召?為何《講話》以后出現了一大批深受工農兵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
讀一讀毛澤東早期文稿,不難發現,毛澤東不僅發現了小說中的主人公問題,更是發現了工農兵受盡侮辱和欺凌的生活現實,發現了中國正在四分五裂,處于將要亡國的危險狀態。這一發現,支撐起了毛澤東的宏圖大志,成就了《講話》的力量源泉。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寫道:“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講話》兩年后,毛澤東看了延安平劇院演出的《逼上梁山》,當夜給編導楊紹萱、齊燕銘寫了一封信:“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
延安的聲音,在當下紛爭愈演愈烈的世界,更具穿透力。在往后的時間隧道上,也必將持續地有力地,向前穿透!
QQ:185213599于2012年5月23日,修改于5月2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