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中國各族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辰118周年紀念日。每年的今天,各地各界都會以各種方式緬懷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胡錦濤總書記說過:“我們對毛澤東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把老一輩革命家歷經千辛萬苦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詩繼續譜寫下去。”
作為一名經濟媒體工作者,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能夠從毛澤東思想的寶庫里挖掘出來一些有利于我們當前進一步搞好經濟工作的素材來,也是對毛澤東同志另一種方式的最好紀念!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一代先進中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又長期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并在一個歷經百年動蕩、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基礎上,初步建成了一個獨立自主具備較為健全的國民經濟體系的東方大國。這是我們今天依然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重要事實依據!
毛澤東同志對于國民經濟全局工作的論斷,最著名的當屬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指出要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這就是后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
在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上,毛澤東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否則從長遠來看,農業輕工業的基礎不牢仍要拖重工業發展的后腿。
聯系到剛剛閉幕不久的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明年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這個總要求,和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論斷實質是相同的,這也體現了共產黨人始終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
在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上,毛澤東指出,要在堅持充分利用沿海工業的基礎上,加快工業平衡發展的布局,兩者要互為促進,不能厚此薄彼。
201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雖未明確提出沿海與內地工業之間的布局問題,但是中央一再提及的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在建和續建項目、企業技術改造等的政策。也正與這種工業平衡布局思想一脈相承,同時,我們今天能夠借鑒前人的論述,也更加能堅信兩者之間的這種互補關系。
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上。面對當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毛澤東的論述就更顯得高瞻遠矚。毛澤東形象地指出:“對于原子彈,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
即便我們今天看來,這種能夠以經濟建設為本的論斷,也是值得稱贊的!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國內外的各種困難,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依然把穩中求進作為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總基調,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要在發展中去解決的總前提。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我自巍然不動,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為其它一切活動提供根本動力。
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毛澤東巧妙地指出,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
在當前的經濟運行過程中,我國出現了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經濟過熱現象,物價增幅過快,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但是,中央在調控總目標的基礎上,堅決不搞一刀切,把更多的自主權下放給地方,因地制宜,在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一項政策,再一次印證了黨和政府已經能夠熟練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執政本領。
在中國和外國的關系上,毛澤東表現出了一個高瞻遠矚政治家的品質。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
客觀看來,我們新時期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與這一論斷也是一脈相承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強調要大力借鑒和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營管理技術等一切優秀成果,這為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但是近年來我們也特別提到了自主創新,因為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要在學習后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來。
毋庸諱言,曾經一個時期,少數人以毛澤東在建國后所犯的種種錯誤來全盤否定毛澤東思想對于經濟工作的指導意義,更有甚者認為毛澤東本人不懂經濟。但是在筆者看來,我們無需做更多的爭辯,從這篇《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就能看出毛澤東思想對經濟工作有無指導意義,也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毛澤東同志的錯誤在于違反他自己正確的東西。
王猛
2011年12月26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