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數量論
文/刑天
http://blog.sina.com.cn/haiwaifeihong
在博文《流通手段,貨幣儲藏,支付手段的關系》里,我們簡單探討了一個問題,鑄幣作為流通手段,它的數量如何確定。
我們有公式,鑄幣量== 商品價格總額 / 鑄幣流通速度
鑄幣的流通速度就是在一段時間之內,鑄幣與商品交換的次數。鑄幣的流通速度由2個因素決定,第一,貨幣管理業務的發展程度。第二,交通運輸的技術條件。
對社會的某個時期來說,鑄幣的流通速度可以看成是一個定值。
關鍵就在商品價格總額。
商品價格總額==待實現商品的價格總額+待支付商品的價格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
我們要詳細解釋其中的含義。
要先明確,我們是計算某一天所需要的鑄幣量,比如說,2011年1月1日。
第一項:待實現商品的價格總額
待實現商品是什么意思呢?
這是說,在2011年1月1日,需要用鑄幣購買的商品,這是真實的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賒欠行為,鑄幣在這里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
第二項:待支付商品的價格總額
待支付商品,是指到今天才需要支付款項的商品。
商人做生意時,彼此經常發生延期支付行為,比如說在1個月之前,雙方就簽好合同,約定2011年1月1日交割,鑄幣在這里是充當支付手段。1個月之前簽約的時候,沒有貨幣交易,但生意在簽約的時候,就已經成交。
第三項: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
這種支付總額是由于商人之間彼此欠賬而產生,如果兩個商人都欠對方相同的款項,那么都不必支付,因為彼此的欠款剛好抵消。
舉個例子可以說的更加清楚。
比如在2011年1月1日,社會上需要直接用鑄幣購買的商品價格總額為10,000元。
1個月前,甲賒購乙價格為5,000元的貨物,乙賒購甲價格為3,000元的貨物。今天是他們的交割日。
待實現商品的價格總額就是10,000元。
待支付商品的價格總額就是5,000 + 3,000 ==8,000元
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就是不必支付的總額,既然甲欠乙5,000元,乙欠甲3,000元。
那么乙欠甲的3,000元,和甲欠乙的3,000元,彼此正好可以抵消,都不必支付。
所以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為 3,000 + 3,000 ==6,000元
根據公式:商品價格總額==待實現商品的價格總額+待支付商品的價格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額。
我們可以計算出,2011年1月1日需要鑄幣流通的商品價格總額
==10,000+8,000— 6,000
==12,000元
如果鑄幣的流通速度為10次 / 天,所需的鑄幣量== 12,000元/ 10==1,200元.
現在我們看出,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不變,流通所需的貨幣數量,也就是鑄幣量,是由商品的總價格決定,而商品的價格,又是商品的價值和貨幣材料的價值之比。也就是花費在兩者得勞動時間之比例。
所以,是商品的價值和貨幣材料的價值之比決定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和鑄幣流通速度決定鑄幣數量,鑄幣量完全是被動的結果。
因果關系就是,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決定鑄幣量。
但是,無論西方的古典經濟學還是現代經濟學,都盛行另一種理論,即“貨幣數量論”
“貨幣數量論”認為,商品的價格是由貨幣的數量決定,如果貨幣量增加,商品價格上漲,如果貨幣量緊縮,商品價格下跌。
因為這個理論和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吻合,所以有眾多的支持者,現在我們要分析,該理論的問題出在哪里。
我們假定有一個封閉的社會,。該社會所用的鑄幣為金幣,金幣的標準重量為1克。
如果出于某種原因,社會上突然出現金幣短缺,全社會的金幣量只有過去的1半。根據“貨幣數量論”,所有商品的價格也會隨之降低1半,也就是說,每枚金幣的實際購買力是過去的2倍。
但是在商品世界里,存在一種特殊的商品,那就是黃金。我們假定,有一種金餅,形狀和金幣相仿,重量也是1克。
我們可以假定,金餅過去的價格是1枚金幣。也就是1克金幣買1克金餅。
那么試問,現在的金幣 ,能購買幾塊金餅?
根據上面的結論,每枚金幣的實際購買力是過去的2倍。那就是說,本來重1克的金幣,現在的購買力相當于2克的金幣。
按照這個推理,現在,1克的金幣,可以買2克的金餅。
也就是說,1克重的金幣可以和2克的金餅交換。
假如還有人找出種種借口,我們再進一步假設,可以把2克的金餅熔鑄成2枚1克重的金幣。結果會怎么樣?
2克的金餅熔鑄成2枚重1克的金幣,變化的只是它的形狀,價值量不會有任何變化。
無論金幣的價值是否由勞動時間決定,無論它的價值升貶程度如何,2克金幣的價值總是1克金幣的2倍。
“貨幣數量論”是否還認為,1克的金幣可以和2克的金幣交換?
如果回答是:能夠交換。它必然會遭到“等價交換原則”的毀滅性反擊。如果沒有“等價交換原則”,就不會有現在的人類社會。
如果回答是:不能交換。它就在自我否定。
在本模型里,“貨幣數量論”被我們逼到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在貨幣黃金和商品黃金的關系上,它被我們將了一軍,并且永遠被將死了。
我們在純粹的邏輯推理上,分析了“貨幣數量論”的理論缺陷。
現在我們回到現實的經濟生活中來考察。
按照“貨幣數量論”的說法,商品價格總是能根據貨幣量自我調節,最終到達一種均衡的狀態。
那么即使貨幣短缺,商品的價格也會隨之下跌,最終會和貨幣量相匹配,這就是說,永遠不會出現貨幣短缺,現有的貨幣量總是能夠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再按照這個理論推測,如果有一天,全社會的貨幣突然全部消失,商品的價格就會降到0。也就是白拿商品不要錢。
這并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歷史上,曾發生過貨幣全部消失的故事。
戰后的柏林城市,曾出現過法定貨幣消失的情況,是不是商品因此就白送顧客呢?不是,人們自行選擇貨幣材料,他們想到了香煙。
美國就更不用提了,只要貨幣短缺,就增印美元,按照“貨幣數量論”,這完全是多此一舉,因為商品的價格會自行下跌到和貨幣量均衡的位置。
如果“貨幣數量論”成立,那么古代人民根本就沒有必要生產貨幣,因為根據“商品價格由貨幣數量決定”這個理論,任意數量的貨幣都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商品社會也永遠不會出現貨幣短缺。
那么經濟危機就永遠不會爆發,因為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貨幣短缺。「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