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資源與經濟資源的關聯
這幾年,隨著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我發現一個非常令我震驚的歷史人口事實:在歷史資料中,中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歷時2000多年,其人口總量區域(波峰與波谷),在各個朝代幾乎一致[1]——與馬爾薩斯何新等人主觀主義認為的“25年人口倍增規律”不符。而且,一個大朝代的人口峰值期,一般不出現在朝代崩潰期或崩潰后期,而是出現在其經濟最繁盛期;隨著人口峰值的下行,朝代迎來社會矛盾激化期,如人口下行趨勢無法扭轉,社會矛盾無法緩解,則朝代走向崩潰。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規則的人口漲落與政權更迭的驚人規律?我的解釋如下:
一、朝代開啟,經濟資源重分,子宮資源也更均衡分配,從而引動子宮資源利用率增大,人口規模增加;從而勞動人口增加,從而朝代經濟總量增加。我們知道,幾乎每個朝代的農民起義,其核心動因,都是經濟資源的高度不均;所以,從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樸實質疑權財壟斷階層,到太平天國的“平均地權”,甚至是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都是重新分配農業社會中高度不均衡的社會財富。在古代社會,財富集中的表現形態是“土地集中”, 我們現在把這種現象叫“兩極分化”(資本集中)。而在每個朝代的開啟時期,由于社會起義的重新分配作用,一般前朝的土地集中或兩極分化狀況,會得到稀釋與緩解。又,經濟資源上的這種平均,會使以前大量閑置的人口再生產力(子宮資源)——婢女、妾和妓女的數量與占比,都下降——得到重新的分配,于是朝代的總體人口數量增加。隨著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創造財富的勞動力必然增加,于是,朝代的經濟鼎盛期,飄然而至。
二、朝代發展,經濟資源再度集中,兩極分化再次明顯,子宮資源的閑置浪費現象再次蔓延;朝代人口迎來老年化少子化,勞動力減少,社會撫養壓力劇增,社會色情產業一夫一妻多妾(奶)現象蓬勃發展,社會道德敗壞;加之,政府上下層級不能互動,社會走向混亂,政權走向崩潰。這個現象,幾乎無一例外的,發生在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朝歷代。這不是偶然,這是一個周期性出現的歷史事實。去看看漢中期以來的土地集中、唐中期以來的楊炎稅制改革、宋中期以來的王安石改革、明中期以來的張居正稅制改革,他們的所有改革,無不指向社會財富的土地集中與兩極分化問題。而在土地集中與兩極分化過程中,當時作為社會經濟資源控制階層的士官階層和鄉紳階層,一般都是隨著自己經濟實力的增加,從而獲取更多的婢女與妻妾(子宮資源);同時,社會的色情產業為了呼應社會光棍性饑渴與財富階層性享樂的需要,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子宮資源也高度集中與閑置——看看歷史資料,隨著朝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士官階層和鄉紳階層的家庭婚姻情性生活的變動,便知。由于子宮資源的集中與閑置,婦女生育率下行,人口規模萎縮,從而導致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人口規模萎縮,從而人口規模危機與經濟規模危機惡性循環,把整個社會引向衰敗的深淵。
三、隨著兩極分化,子宮資源隨著經濟資源而集中,其利用效率急劇下降,表現就是整個社會的婦女生育率急劇下降;由于婦女生育率下降,導致社會人口的萎縮,從而導致勞動人口的萎縮;循此以進,經濟發展的規模也相應萎縮;經濟發展的萎縮,卻因為利益集團的穩定化,并沒有使經濟的集中度降下來。如此一來,子宮資源仍伴隨經濟資源的集中,而進一步集中與閑置,從而導致人口規模、結構的進一步惡化。由于社會經濟危機與人口危機的不斷發展,社會矛盾大量增加,政府不得不全力以“維穩”;政府“維穩”,是經濟危機和人口危機,向政治危機蔓延的體現。但由于人口規模結構問題與財富兩極分化問題,已成痼疾,維穩不能奏效,朝代走向崩潰。
以上,是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能夠梳理出來的子宮資源與經濟資源相互關聯的規律事實。那么,已工業化的現代西方社會是否遵循此規律呢?我發現,是遵守的。我們看到,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兩極分化也在深度發展——由于工業化初期,戰爭不斷,兩極分化不甚嚴重,故人口增長異常迅猛——而隨著工業化國家和平時期的到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兩極分化不斷加強,伴隨這種經濟事實的到來,西方人口也出現了工業化進程中的規模萎縮、人口結構惡化問題。我發現,這個問題,其背后就是經濟資源的集中,引動著子宮資源的集中與閑置。其子宮資源的集中與閑置,在西方現代社會表現為:色情產業發展、財富階層情人增多、一般社會婦女生育成本增大而避孕成本低廉——所有這些,都導致了人口再生產能力(子宮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從而導致人口規模萎縮(人口負增長)。
綜上,中國社會要可持續發展,不僅僅需要果斷停止計劃生育,從而鼓勵生育;還要有效稀釋與緩解兩極分化。只有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才能恢復人口再生產能力,從而促進物質再生產能力的可持續,循此以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是一句空話。
2010-12-26 于 x cx公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