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并不是對政治特別敏感的人,對政治了解的不多,讀過的書籍也說。但我也想如孔夫子一般“為政”,通過自己的些許努力來影響政治。我希望通過敘述一些我自己的見聞,使旁人也能感受我的經歷,希望聽一些別人的看法以幫助我更好的反思我的經歷。
我是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里的。村干部的選舉是這樣進行的:由村民代表選出候選人,然后全體村民在這幾個候選人中選出最后的村干部。這也許會被認為是最符合公意的全民直選,但我不以為然。
首先,這些村民代表是哪些人?據我所知,大多是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多數為生產隊(或者村民組)的隊長、書記。他們同候選人之間可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很懷疑他們能否代表群眾的意愿,或者他們是否會被“收買”。
再看看選舉過程,其不透明性令人匪夷所思。代選成了家常便飯,不需要任何正規的手續。某些候選人經常會買通一些有些“地位”的人去勸說等等。前幾年有件離奇的事,某位前任干部未當上新任候選人,但居然有一千多張選票上都寫著他的名字。也許這會讓人覺得是他很有威望或者很有作為等等,但知其內情的人都曉得這是怎么一回事。當然這樣的選舉最后作廢,那個人未如愿當上干部。但這讓我們對選舉的民主性產生了大大的懷疑。
國父孫中山的憲政理論認為中國的憲政歷程應該經歷三個階段——軍政、訓政、憲政。他認為當時的國民大多愚昧無知,還無法“享受”民主。看看當下的民眾,這仍然是一個問題。中國許多人缺乏政治素養,缺乏判斷能力。如何使得民主意識深入人心是中國的改革者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候選人很少用合法的手段,如政績作為、施政綱領以及人格魅力等來吸引選民。其原因某些人已經揭露地很清楚了,或許他們真的認為手中的權力并非來自人民。我想當中國的政府候選者懂得通過發自內心的speech或者presentation來吸引選民時,民主指日可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