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面對內憂外患,蔣介石借鑒歷史經驗,也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觀點。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后,他全力經營其所認為的安內首務——“剿共”軍事,并逐步將“攘外必先安內”作為當時應付內外變局的主要方針。1932年6月,蔣在廬山五省“清剿”會議上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認為日本侵略是次要的,國民黨首要任務是安定國內的局面,集中力量“剿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
蔣介石先生在運用這一方略時,第一沒有抓住時機,第二沒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第三沒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過程、解決事物矛盾時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更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顯然,“九·一八”事變前,當政者將工作重心放在“安內”上是無可厚非的。但“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侵華,此時當政者應果斷將“攘外”作為首要的戰略任務,與國內所有黨派摒棄前嫌,締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老蔣沒有認識到國家形勢發生的變化,未能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和立場,而是繼續他的所謂剿共“安內”,以致最終釀成了“西安事變”?!拔靼彩伦儭辈粌H使蔣喪失了黨國元首的尊嚴,更使自己喪失了民心支持。此后,蔣在國內外抗日力量的脅迫之下,被迫走上抗日之路,但不幸的是他在跟共產黨的合作抗日中,仍然不忘“安內”之使命,悍然發動了“皖南事變”,將自己置于國際國內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使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因此盡失民心。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做法跟蔣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們順應民心,不怕犧牲,全力抗日,盡量回避國共兩支武裝的矛盾沖突,并終以一場“百團大戰”贏得了海內外華人的衷心擁護和鼎力支持。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政權要想獲得長治久安,必須深刻認識和領會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價值,該攘外時就攘外,該安內時就安內,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攘外必先安內”的時機與火候,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國家與民族的和諧、穩定、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