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的一場爭論,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獲全勝而結束。
今天,那場討論已過去了30多年,許多人至今還津津樂道。
我不知道至今還津津樂道的人之所以快樂的原因,但我相信,從一開始許多人就沒有說出心里話,另一部分是大多數人,他們糊里糊涂地接受了一個偽命題。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而這個悲劇至今還在延續,因為我們在相當一段時期的傳統就是盲從,公民的美德也是盲從。
從一個命題來看,這個命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實踐就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活動本身并沒有正確、錯誤之分,所以就不能成其為標準。在實踐之前,人想做一件事情,當這件想做的事情付諸實際行動,并完成這件事情,這個行動就是實踐。標準是我們要做的這件事情預期要達到的目的,而不是做事情本身。
我們把這個命題換一種說法:“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么說對嗎?而如果這一表達式成為我們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工作依據,我們的工作會做成什么樣子就很難說了。事實上這句話什么也沒說,也沒有給出真理標準的任何內容,因此在這樣一個命題下,各級政府的官員們就可以隨意發揮。
標準是什么呢?是一件事情的結果正確、錯誤與否的參考答案。之所以說是參考答案,是因為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每一個過程中由于人們的認識水平限制,其答案的內容和層次高低不一樣。但在某一確定的時刻,人們會有一個清晰的表達。
比如,“在海平面,水在100攝氏度的條件下會沸騰”。這是一個命題,我們簡稱為待檢驗真理(相對真理)。這個真理正確與否?我們通過實際操作,將冷水放在壺中加熱到100攝氏度。如果水沸騰了,這個真理就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沸騰,這個“真理”就是不正確的。
在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到,真理是否正確的標準不是燒水這個活動,而是水在100攝氏度的時候“沸騰了沒有”。我們在完成燒水的這個過程之后,不問青紅皂白,就下結論說我們假設的命題(真理)是正確的,這當然有問題。這一命題的標準實際存在于命題本身,而不是活動過程。活動的過程完成的是對“標準”的檢驗。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手段,而不是標準”。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的標準是水的沸騰,而不是燒水。當然,將水燒到100攝氏度的目的是將其煮沸。
燒水是一件小事,而涉及到社會變革的大事,這種認識造成的影響就非常重要了。一旦認識錯誤,就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改革開放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改革活動本身。如果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過程中沒有提高,就說明改革活動沒有達到政府開展這一活動的標準,就要調整相應的改革辦法,以便使改革活動能夠達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命題所涉及的本質是理論先行的問題。我們前面說過,檢驗一個命題(可能是真理)的標準存在于命題本身,而一個命題在未被檢驗之前只是一種想法,不是事實。
理論是否先行,這是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客觀規律的問題。我們過去的理論,許多都是“首長工程”。而真正的理論,一定是一群具有真正專業知識、有社會責任的人們的獨立思考的結果。不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走彎路或失敗。
關系到國家命運前途的重大決策,是決不可以簡單地去“實踐一下”,并以實踐本身作為標準的。在付諸實踐之前,必須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理論的準備尤其重要。當理論準備比較充分的時候,理論本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決策的正確與否,這時,再通過實踐進行驗證和補充就能夠少走很多彎路,同時也可以保證一項錯誤的決策在諸實踐之后,損失能夠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之內。
很遺憾,三十年前的那場爭論并沒有真正的理論上的準備。而那場爭論的正方命題本身就充滿了問題。在那場爭論之后,我們立刻投入了“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等一系列注重過程、而沒有控制和對照的標準的改革浪潮之中。三十年之后,我們發現,我們的產業布局沒有了,我們的科研力量削弱了、我們內心的自信沒有了、我們的財富外流了、我們的生活沒有保障了。
社會發展必須改革,但沒有目的和標準的改革使我們丟掉了社會的靈魂,那就是“群眾利益高于一切。”這才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社會一切活動的唯一標準。「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