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有不少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崇高評價,讓人充滿欽敬和自豪。如果自我評價帶有主觀意識,那么敵方的評價則更能說明問題。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碉堡四周堆放著沙袋,設置著鐵絲網,可以在各個方向上對付敵人的攻擊)外士兵往往吃驚地發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他們與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發出口令,戰斗就打響了。”
“中國人的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總是把許多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美國前國防部長、五星上將馬歇爾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
他們更贊嘆人民志愿軍視死如歸的精神。“聯合國軍”愛爾蘭裝甲旅準將在其裝甲部隊受到重創后說:“最令我吃驚的一幕:那些志愿軍!前面的士兵就此倒地翻滾!平撲!為后面攻擊的戰友擋住烈火!上帝!我是在說他們竟然用人當防火板,這樣的部隊,天下誰見過?”“這不是軍隊!戰神獲拉迪斯也不會這樣!”美軍四星上將范弗里特說:中國軍隊“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所攜帶的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爆炸力不及美軍的一半。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的,奮不顧身。”北約北歐軍隊總司令霍利克說:“我當了一輩子步兵,同德國步兵、中國步兵打仗,也看過美國步兵、蘇聯步兵打仗……但最優秀的我認為還是中國步兵。”
相互交鋒的軍隊向來都是互視為仇敵,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無疑打亂了美國等西方國家企圖和李承晚集團占領整個朝鮮半島的計劃,他們不能不視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最痛恨的敵人。然而,當痛恨的敵人把英勇、頑強、無畏、善戰發揮到極致的時候,用軍人的職業道德來衡量,也不能不對這樣的敵人加以稱贊。我人民志愿軍就是這樣,靠著崇高的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的精神、戰爭的正義性和良好的軍事素質,把英勇、無畏和善戰等軍人要素發揮到了極致,讓戰場上的敵人肅然起敬。
沒有哪一支軍隊不希望有無敵的英勇、頑強的作風、出其不意的謀略、不可戰勝的技能、使敵聞風喪膽的形象。然而,當在與對手的較量中,他們看到這一切不是自己而是敵人時,也會拋開政治偏見、文化偏見和種族偏見,用公正的價值標準加以評判并對他們敬佩。由此可知,軍隊的戰斗力并不僅僅在于武器裝備,也不僅僅在于謀略,還在于對手的評價。這種評價就是要有壓倒對方、征服對方的強大氣勢。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我人民志愿軍,不只是“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連“聯合國軍”的高級將領也為之膽寒,法軍第14師希爾將軍說:“我從我的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這次他們害怕了!我也開始膽怯!”膽怯意味著戰斗力的喪失,意味著不戰而敗。
一支軍隊的戰斗力既是在戰斗過程中實現的,也是通過戰斗樹立形象造就的。一代又一代的先輩們,特別是那些獻身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保家衛國的先驅們,用他們的無畏和犧牲為我軍塑造了英勇善戰、威武不屈的形象。作為后來者,我們不僅為擁有這樣的傳統而自豪,更應該繼承這一精神遺產,保持不可戰勝的素質,使我軍始終無敵于天下,永遠讓我們的敵人肅然起敬。只有這樣,才無愧于我們的先烈,無愧于國家和人民,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孫學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