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種資源配置方式,都有決策、信息、動力、協調等內容,對比兩種方式,可以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
表面上看,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有更高的效率,人可以在市場經濟中使用貨幣選票進行資源配置,與計劃經濟自上而下的資源配置方式相比,更加自由、高效、敏銳,因為怎樣的需求可以很快產生怎樣的供給。只有當某種需求不能提供利潤時(如果確實有需求的話),或市場健康運行的規則遭到挑戰時,才需要政府的行動。因此市場經濟的主張者認為,人們追求私利可以共同達成社會利益,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的是一個服務型的政府。
在計劃經濟中,主要通過政治或行政途徑進行各種需求的傳達,計劃的失靈和市場的失靈其實是類似的:前者是因為人民大眾掌握的政治權利太少,后者是因為無產階級掌握的經濟權利太少。
只要是市場經濟就不能消滅剝削。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窮人的工資只能滿足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最低需求,這最低需求具體有多少,是由市場和階級力量決定的。因此可以把勞動人民排除在非必需品的市場之外,而不論這非必需品是生產資料還是福利、住房、金融產品等等。資本的趨勢是追求利潤而遠離價值,并且逃離階級斗爭。資本可以進入生產領域以外的地方,包括實體經濟的產業鏈高端和虛擬經濟,通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定價能力創造貨幣,以這種變相的通貨膨脹得到較高的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
資本對利潤的渴望是無限的,能給資本足夠的利潤并讓它扎根的地方是有限的。資本大量退出生產領域追逐利潤的行為破壞了價值規律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市場越發展,就越失靈。(這些現象也說明資本積累難以繼續進行,只能破壞生產,資本主義正在衰弱。)
市場經濟的普遍繁榮并不是因為市場比計劃好,而是因為市場比計劃更容易入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完全相反。市場經濟越發展,兩極分化越嚴重,最后資本還會去控制政府。公有制的計劃經濟必須建設大眾政治才可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大眾政治成長起來之前,不僅效率難以保證,還容易被推翻。
其實市場經濟發展到最后,資本需要的是傀儡型政府,計劃經濟的發展才需要服務型政府。發展計劃經濟、建設大眾政治,最關鍵的是黨風和黨的組織能力。中國計劃經濟和黨被大肆破壞,可悲可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