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按:拍個反映海外華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連續劇,估計比“圍城”精彩!
讀“加國華人一盤散沙:所作所為讓人心寒”深有同感
古槐
前兩天上網看到一篇文章:“加國華人一盤散沙:所作所為讓人心寒”,深有同感。中國人特愛扎堆,但扎堆到一起,又愛拉山頭,搞小宗派。我們單位中國人特多,中午吃飯的時候,呼啦啦飯堂子里面中國人擠成了一團,旁若無人一般高聲談笑,但又陣線分明,小團伙或相近的團伙肯定在一起,不是一伙的肯定排擠在外。這世道上有些人談得來,有緣分,有些人談不來,沒什么緣分倒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相當一批中國人有意為之,刻意為之,對小集團里的人講點真話、傳點有用信息,對小集團以外的人故意不講實話,搞內外有別,心理非常陰暗。某君不是某團伙的,這個團伙隔三差五總那么幾個人出去吃飯或干什么事,從來將別人包括此君排斥在外,但見了面大家還是要打個招呼,有時在一個電梯里,也要寒暄幾句敷衍一下。此君聽說此人最近為兒子讀書方便正在找房子搬家,就隨便問問房子找得怎么樣了,他總是說還沒找到,直到有一次旁人有意無意揭穿他,說他才在某地買了房子,這下子鬧了個大紅臉,非常尷尬,以后大家再見面就都不自在了,何必呢?買個破房子有什么可藏著掖著的,還對這個講,對那個不講的,怕別人搶了你不成?
說瞎話以為能占什么小便宜在相當一批中國人里面非常普遍,某君有幾個錢,找銀行借了一屁股債,買了個百萬豪宅,得了便宜賣乖,想給同事們顯擺一下,但又要刻意隱瞞些什么,和這個同事白胡新房子的時候說一套,和另一個同事白胡新房子的時候又說另一套,中國人之間是要傳話的,而且在酸葡萄心理之下傳的更邪乎,大家一對口供,此君說瞎話的事實便昭然若揭了,下回此君就有些像過街的老鼠一般了,說實話他長得也確實有些像婁阿鼠,哈哈,開玩笑。
很多中國人好像被通緝的在逃犯一樣,對過去的事情諱莫如深,一談到這方面的情況就支支吾吾的。以前單位來了一個中國人,沒過probation就被炒了,還在的時候,中國人在一起吃午飯聊天,總是免不了要談到家里的一些情況,比如太太、老公、子女、哪里人、在哪兒住、房子等等,這老兄一句真話也不愿意講,老外講的privacy也不是這么個忌諱法的,太過分了吧,有那么嚴重嗎?有些中國人不愿談過去可能是面子上過不去,比如說是小城市甚至農村出來的,或者是小學校來的,其實在這里又有什么分別。我老公是清華的,在這里清華、北大的都不少,還不就是憑本事養家糊口,清華、北大畢業的有好的也有賴的,哪個學校出來的還不是都一樣。洋人同事名牌大學的有,一般college的更多,人家從來就沒有忌諱什么出身,College畢業的manager一樣管著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家沒覺著有什么不自在的。我老公以前在American Express做,他們那個部門的Senior Vice President就是Call Center Agent出身,最低的了,還是東歐移民,還是女的,這里學位也看,也不看,重在表現,更不在乎年齡、性別等背景,所以這些中國人實在大可不必如此虛榮。
有些中國人她找你幫忙是你應該的,你找她幫忙,推三阻四的可難了。某小姐聽說某君拿到的mortgage rate比較好,死氣白咧的要他提供信息,某君說:我就是在網上查的,你去這家銀行網上一查就是,這里一切都是公開的,沒什么后門或特殊渠道。這小姐橫豎就是不信,以為人家不幫忙,一臉的不高興,臉蛋子拉的老長,甩手就走了,以后就不理人家了。別人都看不過去了,就對某君說,別跟她一般見識,她和你又不熟,請你幫忙,還這樣,難道要別人幫忙還要什么都準備好了送到她面前嗎?在國內,這種人這種性格把人都得給得罪遍了,早教人給匾死了,也就是在這兒,沒人跟她一般見識。
有一些中年婦女,不知道是不是更年期前期的一些癥狀還是什么,見個人張嘴就講她和他老公以前的事情,怎么談戀愛的,誰介紹的,誰追誰,怎么吵架等等,還說什么老公對她如何如何好,送她什么什么東西,下輩子還嫁給他等等等等,who cares,不知道說給誰聽的,是個什么心理。說多了又后悔了,故意疏遠你,故意什么事都排斥你,給你使個小臉色,說個風涼話什么的。孔老夫子講:唯小人和女子難養,近則遜!遠則怨!我也是個小女子,都覺得老夫子講得挺對。還有人替老夫子辯解,說他老人家本不是這個意思,后人給解釋錯了。一點沒錯,他就是這個意思,孔夫人當年肯定把老夫子煩得夠嗆!
這些中國人說穿了就是小人心理,小肚雞腸,沒什么心胸度量,沒什么自信,所以總是心理陰暗,人格扭曲,既自卑又狂傲,總也找不到自己應該有的心理位置,再有就是傳統的阿Q心理作怪。當然這些人并不代表中國人全部,中國人頂天立地堂堂正正做人的還是多數。很多中國人到這里都改了外國名字,我老公和他的一些朋友就從沒用過外國名字,只用中國名。老公的一個香港朋友講:水滸里說好漢坐不改名,立不換姓,我是好漢,從不改名換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