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機會的自由是把窮人當魚釣
安慶仁
希望就像魚鉤上的誘餌,吃是你的自由,不吃也是你的自由。不吃呢,你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收獲的機會,也許將懊悔終生;可你要是吃了,只怕是萬劫不復,能脫得金鉤去的人當然也有,但你得好好想一想,拌個跟頭撿堆金子,世上誰能有這樣的好命?
機會從來都不青睞窮人,活在今天的中國,窮人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機會,也許機會的背后有人正張網以待,正好比中國的股市,進去了,就再也無法出來;出來了,是要跟人生告別。古人太浪漫,發明了“咸魚翻身”這樣的成語,這就是個笑話而已,咸魚要是能翻身,木乃伊都能從棺材里爬出來滿街跑。
環境當然不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可問題的另一面是,假如環境惡化到了極點,窮人的個人努力純屬徒勞,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付出的汗水越多,損失就越大。這正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過的原理,勞動者的勞動成為自身的悖論,付出的勞動越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就越小,因為你是用自己的勞動為別人積累財富,從而把自己變成了別人的奴隸。
這種命懸一線的自由,是為了更高效的宰割和盤剝設計的,如果沒有這種自由,強勢者就很難從合法的渠道攫取弱勢者的財富,而有了這種自由,他們就能夠避開冒天下大不韙的風險,用所謂的自由替代公開打劫,所以我們便看到,有人數錢數到手抽筋,有人被別人扒皮抽筋。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很自由,嫖娼、賣淫、吸毒、走私、貪污、受賄以及地產商強拆民房,在光天化日下也沒有人出來干涉,但餓死人不償命。正因此,大陸爆發文革后,很快就波及到香港,港英政府出動大批警察和軍隊,血腥鎮壓紅衛兵的游行活動,僅1967年就逮捕的上千人,數十人被槍殺在街頭。
血案發生后,英國政府隨即宣布支持港英當局。英國憲法上明確的寫著,人民有游行抗議的自由,但是當人民真的游行抗議的時候,他們卻用子彈和毒氣來證明這種自由。直到末任總督彭定康黯然歸去,英國政府都沒有為他的暴行作過哪怕是象征性的道歉,這究竟是什么自由呢?
吳祚來有篇文章很感慨——《我們失去了鄉村,卻沒有收獲城市》,但說了一大堆話,也沒有說到點子上。即失鄉村又失城市,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其實再簡單不過了,有人民,才有一切,即便現在沒有,將來也會有;沒有人民,以至還被人民反對,鄉村不是你的,城市也注定不屬于你們,即便擁有一切,早晚都會失去。
沒有機會的自由,跟“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擁有了自由,就失去了人格。“我渴望著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么可以從狗的洞子里爬出……”非常敬佩葉挺將軍,也佩服普拉昌達和切·格瓦拉,埋葬偽自由,追求真自由。
2009-12-1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