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解放后出生的。57歲,雖然沒有老一輩經歷的多,但是也算是經歷了一些風風雨雨的人了。出于個人的喜好,很小的時候除了讀馬列毛的政治書籍以外就是開始讀一些機械、電子的技術書籍,當然在那字里行間也間或介紹一些國家工農業發展的情況。因為那時候的技術知識都是根據社會需要而遞進的。
我所知道的我們的民族工業是很早就興起了的,大概應該追溯到延安時期,那時候我們就有造紙、制筆、打鐵和造軍火了。在建國初期,毛主席正確創造的民族統一戰線依然發揮著作用,從上海的“潘基西林”抗菌素到長春的“解放牌”汽車再到洛陽的“東方紅”拖拉機,我們已經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民族工業的研發、設計、生產體系。那時毛主席號召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自己工農業發展的路。以至于到后來的,用現在的話說,我們有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我們硬是靠著毛澤東思想,基本用義務勞動的形式,設計和制造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和第一條地下鐵路交通。記得很早我們就有了計算機和萬噸水壓機與電子天文望遠鏡。在北京的酒仙橋建立起了我們自己的“硅谷”,她兼顧著軍工和民用的兩大需要。我從小自己做的半導體收音機、電子管收音機到黑白電視機,大概沒有用一個進口的零配件。由于中國民族工業起步較晚,毛主席號召我們大搞技術革新,從最優秀的工程師都做普通的操作工人,每天都能拿出一些技術革新成果,步步提升了民族工業的水平。
在電子工業領域,我們50年代就有了計算機,60年代就有了錄音機,
70年代就有了超外差式半導體收音機,并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們自主生產的不銹鋼、合金鋁材等基礎工業材料很早也就出口歐洲了
綜上作述,我們的民族工業發展水平并不比資本主義的日本落后!然而我們要走改革的路,就必須砸掉原有的民族工業模式,建立一個以進口為主的國家工業模式。以至于工廠倒閉變賣、工人下崗失業的面貌逐步呈現。農村的大量土地被政府收走變成了現在的高樓大廈、酒吧夜店。現在僅有的一點點“國企”,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有企業了,那里邊都是由資本主義形式下的董事會領導,工人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工人了,基本是農村來的失地農民。使用的生產設備和工具,也沒有一件是國產的,基本是國外進口的,或者是“照葫蘆畫瓢”自己仿制的很粗糙的東西,“倪志福鉆頭”你永遠都看不到了。
那些似是而非的國有企業,甚至沒有一件“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現在市場上的工業產品包括成品和組件基本都是或國外進口原裝的,或國內模仿制造的。現在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比同樣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價格要低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這些產品都是仿造的,質量也比不過美國的同類產品,所以根本沒有競爭力,反而促使只能給國人去到美國市場買“中國制造”!
我們現在的工農業發展格局完全就是毛主席早年就批判過的“等、靠、要”的觀念和體制。(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